【新中國從這裡走來】華屋17棵松樹長青 紅軍村舊貌換新顏

發佈時間: 2019-09-18 08:56:0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董寧 | 責任編輯: 楊楠


圖為無人機航拍的9月17日華屋全景,2014年初,華屋人從右側低矮的土坯房搬入了整齊明亮的樓房。 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中國網訊(記者 董寧) 華屋是江西瑞金市的一個自然村,是有名的紅軍村。華屋紅色底蘊深厚,村莊後山上挺拔蒼勁的17棵松樹見證了該村堅定的革命信仰,又見證了華屋人在新的歷史時期攜手擺脫貧困的奮鬥之路。


  “信念樹” 上,烈士們的名字鮮紅。 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因為整個村莊都姓華,故稱華屋。華屋後山松林之間,有17棵松樹備受矚目,17名華姓村民的名字木牌釘在松樹上,這是一段悲壯往事。上世紀30年代初,為打破敵人“圍剿”,中央蘇區開展大規模擴紅運動。華屋的43戶群眾積極響應,將17位青年壯士送入紅軍隊伍。1934年,中央紅軍戰略轉移前,這17位紅軍戰士回鄉與親人道別。大家商量,臨行前每人到後山種一棵松樹,約定革命勝利後一起返鄉。


  樹下的碑文上註明了每一位戰士的簡要履歷。 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青松長青,紅軍戰士卻一去不返,華屋人經多方打聽,得知這些親人都先後犧牲在長征途中。沒有盼來親人的華屋人,把烈士的名字寫在木牌上、逐一懸挂在樹榦的醒目位置。每年春天,他們都會自發來到後山祭奠烈士,描紅姓名,清除雜草,澆水培土。2014年,鄉親們在後山上建亭立碑,把這片樹林取名為“烈士林”,將17棵松樹稱為“信念樹”。


過去的華屋樓房低矮,房間昏暗,被稱為“土房子,破窗子,黑屋子” 。 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時光荏苒,相當一段時間裏,華屋人一直處於“深度貧困”中,“土房子,破窗子,黑屋子”“小雨過後墻小補、大雨過後要大補,日子過得真艱苦…… 對華屋過去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的真實寫照。


舊房旁邊,新的華屋村村容整潔、巷陌井然,一棟棟三層小樓,白墻、黑瓦、飛檐,掩映在青山綠水間。  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2012年初,原中央蘇區啟動了土坯房改造工程,通過補助、貼息貸款等方式,為華屋村民建成了66套整齊排列、錯落有致、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的小樓房,所有改造戶在2014年春節前搬入了新居。村裏還鋪設了自來水管道,新修了連接319國道的入村橋和村內迴圈路,沿山脊修通了5000米環山步道,新建了公廁及垃圾處理設施。與此同時,文化活動中心建好了,醫療衛生室掛牌了,村民之家開放了,農家書屋營業了,標準球場和健身廣場也投入使用了……所有這些,都讓鄉親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攀升。


鳥瞰華屋村全貌,一個産業興旺的富裕鄉村、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安居樂業的幸福鄉村呈現眼前。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在黨和國家的關心下,華屋人再次發揚革命精神,向貧困宣戰,山上種植油茶、毛竹等經濟林,緩坡地養蜜蜂,田間種瓜果蔬菜……依靠 立體種養模式,2015年華屋人一舉摘下了貧困帽子,據統計,2015年以來,華屋先後發展了油茶、毛竹、果蔬、蜂蜜等産業,相繼成立中蜂養殖合作社、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等,為36戶貧困戶增收兩萬左右。


舊時的華屋,如今成為當地旅遊的重要景點,低矮破敗卻又極具特色的客家建築在此體現出新的價值。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在做好傳統農業的基礎上,華屋人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全域佈局、景村一體、産業融合,華屋發展全域旅遊,規劃力避碎片化,統一規劃建設66套具有濃厚客家風情的新民房,在村莊後山建設“信念亭”,打造“信念的力量”“永恒的信念”兩堂現場教學課,建設了紅軍祠和村史館……旅遊佈局整體成型,市內外遊客紛紛聞訊而來。近幾年來,華屋利用重要節假日相繼舉辦鄉村旅遊節、民俗文化節等活動,人口不到500人的華屋,接待遊客量、旅遊綜合收益均保持30%以上增幅,帶動周邊1000多人脫貧。今年上半年,接待遊客人約5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400多萬元。


在寬敞明亮的文化服務中心,老人華欽萬愉悅地和記者們分享華屋村這幾年的新變化。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