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書寫綠色發展畫卷——黃河連續20年不斷流啟示[組圖]

發佈時間: 2019-08-15 07:48:37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李佳

新華社鄭州8月14日電 題:大河奔流書寫綠色發展畫卷——黃河連續20年不斷流啟示

新華社記者宋曉東、劉詩平

這是2018年6月26日在黃河兩岸的河南省臺前縣吳壩鎮和山東省東平縣銀山鎮之間的浮橋上拍攝的黃河河道(全景相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宛若一條金色的緞帶東入大海。在人們的印象中,“黃河之水天上來”,一路奔流入海,但其實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近30年,黃河曾多年出現斷流。1999年起,國家實施黃河水量統一管理與調度至今,黃河已經實現連續20年不斷流。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正在以全新的生命形態哺育著人民,也為世界江河治理與保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典範。

母親河斷流 大河上下喊“渴”

千百年來,黃河像母親一樣哺育著中華兒女,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但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黃河頻繁出現斷流,不僅直接影響了沿黃城鄉工農業生産生活,而且河道萎縮進一步加劇、河流自凈能力降低、生態系統失衡,給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這是2018年12月25日在河南省長垣縣境內拍攝的黃河濕地飛過的大雁。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副局長袁東良介紹,1972年至1999年,黃河有22年出現河干斷流,平均4年斷流3次,1997年還出現了迄今為止最為嚴重的斷流,斷流河道從入海口一直上延至河南開封,斷流河長達704公里,佔黃河下游河道總長的90%,黃河斷流還引發了河道萎縮、水生物減少、濕地減少等一系列問題,直接導致黃河造陸功能衰退,海岸線蝕退加快。

為什麼流淌千年的黃河斷流了?為此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黃河斷流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項目組,論證分析得出了結論:天然水資源貧乏、人類用水日益增多和缺乏科學的管理。

這是2018年6月20日在河南蘭考東壩頭鄉張莊村附近拍攝的蜿蜒的黃河河道(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高級工程師周康軍介紹,黃河位於歐亞大陸的乾旱半乾旱地區,降水稀少,水資源本就貧乏,但是它卻以佔全國2%的水資源,承擔了12%人口、15%耕地以及幾十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加之氣候影響,降雨量減少,而且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農業灌溉面積和耗水量的迅速增加,使本來就水量貧乏的黃河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導致黃河下游出現斷流。

統一調度水資源 續寫大河奔流

由於當年黃河缺少統一的水資源調度、管理體制,一旦遇到枯水年份,沿河各地通過引水工程爭搶引水,導致下游斷流日趨嚴重。1998年,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163位院士曾聯名發出“行動起來,拯救黃河”的呼籲。

  這是7月25日無人機拍攝的小浪底水利樞紐。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為解決黃河斷流危機,經國務院批准,1998年12月,水利部等部門聯合頒布實施《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實行黃河水量統一調度,這在我國七大江河流域中首開先河。1999年3月1日,黃河水利委員會發佈了第一份調度指令,10天后黃河下游按計劃全線恢復過流。

20年來,黃河水量調度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嚴格落實《黃河水量調度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水資源管理制度體系日趨完備;聯合調度干支流骨幹水庫, 充分調節水資源時空分佈;提升黃河水資源管理系統;探索利用市場手段優化配置黃河水資源的途徑,開創全國水權轉讓與交易先河。

  這是7月25日無人機拍攝的小浪底水利樞紐。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調處處長可素娟介紹,黃河水量統一調度以來,黃河曾出現過8個特枯來水年,來水量低於斷流比較嚴重的1997年和1995年,但通過加強調度管理,均未出現斷流。

通過20年水量調度,黃河上探索形成了“國家統一分配水量,省(區)負責配水用水,用水總量和斷面流量雙控制,重要取水口和骨幹水庫統一調度”的調度管理模式,黃河水量調度範圍從幹流部分河段擴展到全乾流和重要支流,從非汛期延伸到汛期,調度目標也從確保黃河不斷流發展到積極爭取實現黃河功能性不斷流,更加注重生態用水保障,調度手段不斷完善,調度能力大幅度提升。

河暢其流水復清 勾勒綠色發展新畫卷

車輛在位於黃河兩岸的河南省臺前縣吳壩鎮和山東省東平縣銀山鎮之間的浮橋上行駛(2018年6月2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20年黃河水不曾斷流,不僅為沿線城鄉發展提供了水資源,生機勃勃的黃河也成為一條生態廊道,輻射75萬平方公里的綠水青山,黃河水資源成為“中國糧倉”豐廩的重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撐,是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壓艙石、生態環境改善的定盤星。

可素娟説,黃河流域及供水區的內蒙古、河南、山東、河北等省(區)是我國糧食主産區,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等地是我國重要能源基地,統一調度以來通過對黃河水資源的合理分配、科學調度、動態管理,最大限度地滿足了各省(區)引黃用水需求。

  這是7月25日拍攝的小浪底水利樞紐(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據統計,截至目前,幹流累計供水超過6000億立方米,在黃河水資源“先天不足”的情況下,還先後7次引黃濟津、16次引黃入冀、20次引黃濟青,累計跨流域調水210億立方米,為流域及供水區人飲安全、糧食豐收、能源安全提供了水源保障,滋養了乾旱缺水的西北華北大地,澆灌千里沃野,輸入廠礦企業,澤被千家萬戶。

這是2018年12月25日在河南省長垣縣境內拍攝的黃河濕地萬鳥飛臨盛景(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黃河水資源保護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化儒説,水量統一調度使黃河非汛期下游保持了一定的流量,給河流自身留出了“生態水量”,對下游河流生態系統進行了修復。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濕地明水面積由原來的15%增加到現在的60%,自然保護區鳥類增加到368種,久違的洄遊魚類重新出現,河口三角洲生態系統再現碧野萬頃、鷗鳥翔集的盎然生機。

20年來,從頻繁斷流到河暢其流,精準的水資源調度和管理讓黃河斷流成為歷史,充分體現了中國政府治理大江大河的能力和執政管理水準,也為世界其他大江大河解決水資源問題提供了參考。

這是6月8日在河南省鞏義市拍攝的黃河與伊洛河交匯處(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這是6月8日拍攝的黃河鞏義段(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這是2018年6月19日在河南蘭考東壩頭鄉張莊村附近拍攝的蜿蜒的黃河河道(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

  這是7月25日拍攝的小浪底水庫一角(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這是7月25日拍攝的小浪底水庫一角(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這是7月25日拍攝的小浪底水庫一角(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