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山眼泉挑水到窖水入廚 大叔用壩水種蔬菜年入六萬

發佈時間: 2019-08-08 10:34:1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任世琛 | 責任編輯: 趙娜

“從淩晨5點山眼泉挑水到水龍頭裏隨時有水、從挑一擔水等半天到隨用水即到、從溝裏人挑畜馱到雨水集流、從水窖打水到窖水入廚做飯、從靠天吃飯種糧食到菜地用上了自灌水。”這是甘肅會寧縣太平店鎮大山川村村民董永恒幾十年來見證村子用水所發生的變化。
 


“從淩晨5點山眼泉挑水到水龍頭裏隨時有水、從挑一擔水等半天到隨用水即到、從溝裏人挑畜馱到雨水集流、從水窖打水到窖水入廚做飯、從靠天吃飯種糧食到菜地用上了自灌水。”這是甘肅會寧縣太平店鎮大山川村村民董永恒幾十年來見證村子用水所發生的變化。

54歲的董永恒和田地泥土打交道幾十年,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年輕好多。在他的記憶裏,小時候一直和父母親居住在窄小低暗的簡易房相依為命,尤其去溝裏挑水的經歷讓他有講不完的故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董永恒結婚後修建了屬於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居住度過了20多個春夏秋冬。2017年富裕起來的他,在村子中央購買了漂亮的新農村住房,房子大了院子寬了,讓董永恒高興的是院子中央的水窖,可以直接打水,消除他多年用水的顧慮。

説起水,年過半百的董永恒有道不完的故事。這兩年會寧雖然雨水充沛,水窖存放的水通過自動化的抽水設備進入廚房、浴室,可以做飯、洗澡、洗衣、衝廁所,但他還是不提倡子女守護在自己身邊,姑娘出嫁後,兒子在蘭州找了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

在董永恒的記憶裏,七八十年代村子山下的溝裏僅有兩個泉水池供村子60多戶村民挑水,每天淩晨5點起來摸黑去溝裏挑水,去晚的話不是沒有水就是挑下渾濁的水。如果實在沒水得先上地幹活,等下地回來再挑。“等水的時候坐在山眼泉邊看著泉水吐泡泡一點點往外冒,等一個下午才能挑回一擔水回家做飯。”董永恒無奈的説那是漫長艱辛的。

在城裏見慣常流水的人,到這裡才懂得“水是生命之源”的真實價值。“一般情況下一家五六口人一天飲水、做飯、洗臉才兩擔(4水桶140斤)水。洗臉的話一勺水按照輩分以此類去洗,先是大人後是孩子,牲口根本無條件直接飲用挑回來的水,只能是大人去溝裏挑水的時候順便牽到泉水下流‘暢飲’一番,每天只能飲一次,牲口見到水的瞬間脫韁而逃,像是鞭子抽打了似的。”董永恒説。 2002年政府實施了雨水集流工程,村民每家每戶的院子裏最醒目的就是水窖,下雨天雨水從房檐流淌下來再匯聚院子進入水窖,凈化後直接使用,結束了幾代人溝裏吃泉水的日子。

“水在我們這裡太珍貴了,一碗油換不來一碗水。”這話一點不誇張董永恒強調。他給我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夏季雨水充足的話,一個窖可以儲存20方水,一家四口省吃儉用可以使用到來年的雨季,若使用浪費或者不計劃,水窖的水就會早早見底,只能到有水井的農戶家裏去購買,用三輪車拉回家倒入水窖儲存後慢慢使用。”董永恒抬頭望了望天上的烏雲,起身拿起放在院子角落的掃把,邊清掃院子邊説:“看雲層,這場雨還是不小”。

2011年董永恒響應脫貧致富的號召,政府為其在村子投資興建佔地面積3畝擁有6個大棚的蔬菜種植基地,開始了他種植蔬菜致富的“不歸路”。董永恒在想:“種蔬菜致富是好事,那澆灌用水的問題怎麼解決。水窖的水人吃一年都緊緊張張,種菜澆灌用水再次成了他的難題。”

正當董永恒為種植澆灌犯愁時,甘肅省扶貧辦因地制宜,根據村民種植澆灌難的實際困難,投資修建了供水設備和高位水池,將村子大壩裏的水引到山上直線落差百米高的高位水池,供村子所有種植蔬菜的村民免費使用,種植戶根據用電多少支付電費。

提到水窖,有人可能會和不乾淨等因素聯想起來。其實水窖最大的作用有保鮮、沉澱凈化水質等作用,存放一年的水喝起來照樣甘甜可口。董永恒給自家安裝了全自動冷熱多用自吸泵,不管你在廚房做飯還是浴室洗澡,打開水龍頭的瞬間,水會很快從3.5米深的窖裏進入廚房和浴室,供你隨便使用。即使洗菜他們也要以最快的速度沖洗完畢,因為他們懂得缺水對生活帶來的不易。

水壩的積水引到高位水池,對種植戶來説是“變廢為寶”的“壯舉”。當蔬菜種植戶要澆灌時,打開開關,水會根據落差自行流淌進入地裏的滴灌管,均衡的噴灑到蔬菜的根系部位,這種合理節約用水的灌溉方法,解決了村民蔬菜種植不能澆水的難題,也消除了董永恒最初犯愁的問題。

兩年多的蔬菜種植讓董永恒這個“門外漢”摸索出一套種植蔬菜致富的經驗。 2013年董永恒自己投資建設了一座反季節日光溫室蔬菜大棚,解決了村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鮮蔬菜吃的問題,村民走出家門到近在咫尺的董永恒蔬菜大棚採摘自己愛吃的蔬菜。

6個蔬菜大棚和1個日光溫室,涵蓋了辣椒、玉米、蓮花菜、番茄、黃瓜等多種蔬菜,4.5畝的蔬菜種植每年給董永恒創收6萬多元,8年來就蔬菜種植這一項給家裏收入50多萬元。懂永恒不停的念叨:“這絕對比出去打工好多少倍。”

每天傍晚,董永恒和妻子楊麗琴把蔬菜採摘打包後裝車,第二天淩晨3點起床,通過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把新鮮蔬菜送到縣城的蔬菜批發市場,讓菜販子第一時間挑選收購。最擔心的是去晚的話,當天的高價蔬菜就會瞬間降價或者積壓賣不掉,這是董永恒搞種植多年來最怕的問題。

蔬菜批發市場結束交易後,董永恒會馬不停蹄的開車前往縣城附近的太平店、老君、青江驛等鄉鎮蔬菜經營店,根據店主需求量的多少,都要一一送到他們的他店裏,過秤後還要根據店主的要求報送到固定的位置存放。

現在是蔬菜産出和銷售的旺季,董永恒和妻子每天披星戴月兩頭黑,從淩晨開車送菜,到上午施肥澆灌,再到下午摘菜裝車,經常回到家都是晚上八九點。董永恒感慨萬千:“掙個辛苦錢。”

雖然每年7蔬菜大棚收入6萬元左右,平均每月也有5000多元的收入,但董永恒還是生活簡單節約,尤其對水的節約,他説:“在我們這裡水是貴如油,一碗油換不來一碗水。” 

董永恒和妻子楊麗琴雖然年過半百,在菜棚活少回家早的情況下,他會陪妻子去村子的廣場上跳廣場舞,他説:“再苦再累!生活一定得美好。”(99公益日特別策劃 圖文&視頻:任世琛  出品 :中國網 騰訊公益 騰訊新聞)


掃描 二維碼,幫助全國乾旱地區的兒童喝上一口乾凈的水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