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在大片綠色中的江西資溪縣新月村,村口豎立著一座巨大的畬族卡通人物塑像。(韓琳 攝)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人們常用這句諺語來表示,一個地區搞好了投資環境,自然而然就引來了項目和投資。而對江西省資溪縣新月畬族村來説,這句諺語的意思更實在,新月村的“梧桐”不只是投資環境,更是生態環境,是林木。作為資溪縣唯一的少數民族移民聚居村,新月村的形成得益於當地的木材經濟,可謂因林而興。如今,新月村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綠色小康村,被評為江西省4A級鄉村旅遊示範點,又是因護林造林而致富。
據了解,資溪縣是一個移民縣,佔總人口比例相當高的外來移民來自全國很多地方。為什麼地處江西內陸的大山之中、經濟也不發達的資溪能吸引來自各地的移民呢?在資溪縣縣長黃智迅看來,這很簡單,就是因為資溪林業資源豐富,在林業經濟以伐木為主的年代,這裡有樹砍,能掙錢,自然有人來,也能留下人。
新月村也就是這麼形成的——上世紀六十年代,因修建新安江水庫等大型水利工程,浙江淳安等地的畬民陸續向外地遷徙,一部分畬民遷到了資溪縣,結草為廬,開荒種地,伐木賣錢,開始了艱苦創業的歷程。1994年12月,資溪縣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新月畬族村。
新月村是典型的偏遠山村。説到當年剛搬來時候的生活,村黨支部書記蘭秀林現在仍然忍不住感慨萬分。他説,最初村裏只有11戶人家,生活十分艱苦,當時有一首民謠——“辣椒當油炒、蓑衣當棉襖”,形象地説明瞭當時的艱苦情況。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新月村已經有了近500人了,也從一個窮困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4A級鄉村旅遊示範點。
記者近日來到新月村採訪,走到村口,就看見一座巨大的牌樓。進了村,只見一條筆直整潔的街道通往村莊深處,道路兩旁的民宅大多是兩三層的樓房,不僅整齊亮堂,而且墻上畫有鳳凰、太陽花等彩色圖案,家家門前栽種著樹木和鮮花,濃郁的民族氣息撲面而來。
新月村村口的牌樓。(韓琳 攝)
在村裏的畬族文化博物館,村支書蘭秀林告訴記者,新月村之所以有今天,跟當年一樣,是得益於林木,得益於生態環境。
新月村從2000年就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家家戶戶搞苗木産業。到了2002年,資溪縣第十一次黨代會正式確立“生態立縣”的發展戰略。新月村的苗木産業也有了較大收穫,可以説是掙到了第一桶金。
乾淨整潔的村莊。(韓琳 攝)
2006年,資溪縣第十二次黨代會將總體發展戰略提升為“生態立縣-綠色發展”。新月村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的勁頭更大了,他們的苗木産業也有了更好的發展,先後成立了3家苗木專業合作社,苗木基地面積發展到1000多畝。暢銷各地的苗木讓新月村成為遠近聞名的“苗木村”,不僅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財富,讓貧困村民一個個脫貧致富,而且使村集體經濟有了更強的實力,每年能創收20多萬元。
蘭秀林書記給記者説了這樣一組數字:1995年,村裏每人平均年收入是800元,到2018年增加到每年2.4萬。
有了錢才好辦事,村集體陸續在村裏建了路燈,修了公廁、水溝等公共設施。
村支書蘭秀林(上排右四)等村幹部向記者們介紹新月村的發展情況。(韓琳 攝)
2016年,資溪縣委縣政府再次將總體戰略提升為“生態立縣-旅遊強縣-綠色發展”。新月村也開始轉型,把經濟發展的重心從苗木産業向民族特色鄉村旅遊方向轉移,陸續開始建設文化、旅遊設施。村裏不僅建造了牌樓、民宿、餐飲店、山哈廣場,還建起了畬族文化博物館。畬族服飾、畬族飲食、畬族歌舞也陸續得到挖掘和發揚光大,讓旅客來了不僅可以呼吸良好的空氣、觀賞山林美景,還可以吃畬族飯、聽畬族歌、跳畬族舞……村委會主任蘭啟東透露,他們還準備在今年下半年舉辦全國最大的畬族文化節。
在新月村的畬族文化博物館裏,工作人員正在擺放畬族風格的工藝品。(韓琳 攝)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新月村的“梧桐樹”就是良好的環境——良好的生態環境加上富有特色的畬族民俗,讓新月村的名聲不脛而走,來此觀光旅遊的人也越來越多。2017年,新月村接待遊客人數突破2萬人次。也就是在這一年,新月村被國家民委評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第二批)”,還被資溪縣列為該縣十大重點景區,被江西省評為該省4A級鄉村旅遊點。“全國綠色小康村”、“國家級鄉村旅遊示範點”等桂冠也一頂頂地落到了新月村的頭上。
但在蘭秀林書記看來,新月村能有今天這一切,關鍵還是生態環境,是新月村人民對生態環境發自內心的愛護、保護。(中國網記者 韓琳)
山哈廣場。(韓琳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