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遷全村脫貧 吉林白城烏蘭花鎮闖出“陸家模式”

發佈時間: 2019-07-05 09:30:3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董寧 | 責任編輯: 趙娜

陸家莊村村民許衛和葉朝珍夫婦在家中休息,他們是“陸家模式”的首批獲益者。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中國網訊(記者 董寧)7月4日中午,吉林省白城市通榆縣烏蘭花鎮陸家莊村村民許衛和葉朝珍夫婦在家中休息,寬敞整潔的樓房、明亮的窗戶、光潔的地板和玻璃茶几,讓人難以想像,幾年前,他們只是一家僅靠務農為生貧困村戶。葉朝珍告訴記者,他們村現在全部住在和城裏人一樣的樓房裏,大夥在2017年就實現了整村搬遷,全村脫貧。他們村的脫貧經驗也被稱為有名的“陸家模式”在整個通榆縣烏蘭花鎮逐步推廣,越來越多的村落整體搬進了社區樓,走上了城鎮化道路。


2016年來,該鎮借助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政策,陸家村和迷仁村村民集中安置上樓,就地實現城鎮化,圖為陸家村新貌。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通榆縣扶貧辦副主任孫瑜告訴記者,所謂“陸家模式”,源於陸家村和長春新區一次實力懸殊的合作,一個是國度級貧困縣裏的貧困村,一個是國度級新區,一個缺錢,一個缺地,在一項土地新政的催生下結成“生長配合體”。依託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陸家村“攀親”長春新區,易地搬遷,2016年6月7日,陸家村易地扶貧小區開建;11月末完工;2017年元旦前,村民悉數入住。不到一年時間,實現整村脫貧,為貧困縣脫貧攻堅供應了可資借鑒的貴重經驗。

搬入新居,如何使富裕之路可持續發展,是陸家村村民急需解決的問題。擺脫貧困的陸家村村民嘗到了創新的甜頭,陸家村集體牽頭興辦通榆縣陸家村土地股份互助社,2016年集中連片流轉土地35.32公頃,與通榆縣天意農産物經貿有限責任公司、安華農業保險株式會社白城支公司互助,通過調解農業蒔植、養殖佈局,生長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使陸家村村民(含92個貧困戶)歷久受益。隨後,陸家村開展整村土地經營權流轉試點,全村1147公頃耕地經營權悉數入股陸家村土地股份互助社,由互助社同一構造向相關企業出租,資本性資産實現“股權化”,全村莊家戶月末收租金,年期收分紅。

陸家村以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試點為引擎,以土地規模化經營改革試點和易地扶貧搬遷試點為支撐,發揮改革政策舉措疊加效應,推動陸家村重構發展格局,激活脫貧動力,探索出了從落後貧困村走向整村脫貧的“陸家模式”。 

脫貧後的陸家莊村綠樹紅墻,路邊黨徽高懸。 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許衛夫婦一家就是“陸家模式”的首批獲益者,葉朝珍告訴記者,他們家在2016年開始就以家裏的16畝田入股村集體一起流轉,每年可獲得7200元的土地租金,脫離土地後,許衛在村社區物業工作,每月有1000元工資,而葉朝珍在村委會擔任保潔工作,每月有800元工資,除此之外,每年以土地入股的村集體還會有2000元左右的分紅,幾項收入下來,二人的家庭收入可達三萬元左右,和以前單純的務農,靠天吃飯相比,可謂天壤之別。  

葉朝珍告訴記者,如今的日子,越過越舒心,越過越有盼頭。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葉朝珍驕傲的告訴記者,旁邊的樓上住著自己的兒子一家,和自己一樣土地流轉後,兒子到村裏的土地農場上班,一個月有三四千元的工資,日子比他們兩過的還要紅火。

目前,陸家莊新村貧困發生率、生活用電保障、義務教育、村衛生室、廣播電視和通訊、文化活動室、産業發展、村集體經濟、村辦公場所、最低生活保障、合作醫療、基本養老保險、硬化路、安全住房、安全飲用水和人居環境16項指標全部達標。中國網記者 董寧 攝影

據介紹,烏蘭花鎮全鎮幅員面積53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690公頃,草原10479公頃,總戶數7607戶,人口19353人,14個村46個屯,其中7個貧困村。該鎮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扶貧、産業項目扶貧和大力發展庭院經濟三項主要脫貧措施,脫貧工作卓有成效。該鎮2016年脫貧540戶1294人、2017年脫貧617戶1280人,2018年脫貧386戶773人,陸家村于2017年整村脫貧,2018年又有4個村整體脫貧,計劃明年最後兩個深度貧困村脫貧,實現全面脫貧。

在許衛的新房,除了廚房一角一個紅色碗櫃之外,記者已經很難再找到一件原來老平房的物件。 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在許衛的新房,除了廚房一角一個紅色碗櫃之外,記者已經很難再找到一件原來老平房的物件,許衛説,當年搬遷的補償款,除了購置新房以外,大夥大多都還有結余,再加上現在收入也增加了,房間裏基本上都是新購置的傢具家電。他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冬天再也不用燒炕取暖了,都是地熱,而且村裏還有取暖費補貼,取暖費都免了。”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