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追夢人】退伍女兵回鄉辦起合作社 帶領村民“石頭縫”裏種金瓜

發佈時間: 2019-05-31 09:52:5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董寧 | 責任編輯: 李佳

2008年,在外當兵5年退伍回鄉的翟政嬌看到家鄉依舊一片貧困景象,乾旱的土地荒蕪,青壯年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大批婦女兒童留守,還有不少殘疾人家庭貧困。她決心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在嘗試過糧食購銷、種植養殖業、勞務輸出等各種方式後,直到2010年,她才靠養羊撈到人生第一桶金。 翟政嬌和丈夫隨即成立景泰一豐養殖專業合作社,邀請當地家庭困難的村民一起加入,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領周邊群眾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已經有周邊439戶(其中建檔立卡戶122戶、重殘戶68戶)加入合作社,攜手脫貧。
 

4月28日,就在記者正在該地採訪當日,甘肅省政府批准景泰縣正式退出貧困縣。而此時此刻,景泰縣寺灘鄉的田間地頭也是一派熱鬧景象,多年荒蕪的大片旱砂地再次迎來了熱鬧的播種農忙。坐在畫面中央的黑衣女性名叫翟政嬌,近些年,她帶領家鄉及周邊400多戶村民,販牲畜、搞養殖、學技術、忙種植……一起走向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寺灘鄉,地處黃土高原與騰格裏沙漠過渡地帶,氣候乾燥、常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土地貧瘠。由於種植回報低,當地勞力大多選擇外出打工,大片砂地荒蕪。如今,這大片荒蕪的旱砂地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當地傳統 “和尚頭”小麥、自主研發的“小金瓜”南瓜、外地引進的油牡丹,各種作物依次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生根發芽。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2008年,在外當兵5年退伍回鄉的翟政嬌看到家鄉依舊一片貧困景象,乾旱的土地荒蕪,青壯年村民紛紛外出打工,大批婦女兒童留守,還有不少殘疾人家庭貧困。翟政嬌的丈夫、父親、母親都有不同程度的殘疾,這讓她從內心深處對殘疾和貧困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她決心帶領大家一起致富,在嘗試過糧食購銷、種植養殖業、勞務輸出等各種方式後,直到2010年,她才靠養羊撈到人生第一桶金。 翟政嬌和丈夫隨即成立景泰一豐養殖專業合作社,邀請當地家庭困難的村民一起加入,以“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領周邊群眾脫貧致富。 截至目前,已經有周邊439戶(其中建檔立卡戶122戶、重殘戶68戶)加入合作社,攜手脫貧。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翟政嬌經常説,“一人富裕不算什麼,大家富裕才叫富裕,我要帶領大家一起致富”。2013年,合作社建成標準化養殖場8500平方米,成為全縣較有規模的現代化養殖場。2014年,合作社組建了全國唯一一支活畜運輸車隊,從青海、內蒙古、河北等地收購羊只,分類分批發放到農戶家中,分散育肥,統一銷售,初步帶領50余戶農戶增加收入。2016年,隨著精準扶貧的深入推進,翟政嬌意識到,現有帶動模式脫貧成效甚微,已不能適應當前脫貧攻堅形勢。她再次拓展思路,經過對寺灘鄉附近多次考察研究,決定發揮地域優勢,流轉寺灘鄉撂荒旱砂地,依託自然優勢,大力發展經濟林和特色農牧産品,探索“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訂單模式,通過土地改善進行集約化生産。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2016年, 翟政嬌帶領合作社整合土地資源,流轉5500畝旱砂地進行集約化生産,有效改善和利用開發撂荒地。在翟政嬌流轉村民閒置土地後,她積極跟相關部門的專家教授交流學習,大膽創新,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進行旱砂地林農套種,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種植歷史,大力推行“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發展模式。合作社統一規劃種植結構,免費提供籽種、薄膜及實用技術,併為部分貧困戶免費提供耕地,林間套種小金瓜1200畝,小雜糧1000畝,中藥材840畝,進行統一技術、分戶管理、統一銷售。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2019年4月底,旱砂地上栽種的牡丹含苞待放。這是幾百年來,牡丹在旱砂地上第一次開花。由於氣候乾旱,當地種植需要把石頭鋪滿田地,才能防止土地水分過快流失。2017年,荒蕪的土地有了經濟效益,當地村民就土地流轉費收入近60萬元,與此同時,為周邊 7個行政村的留守婦女和部分有勞動能力的殘疾人家庭提供了就近就業的機會,參加田間務工,務工收入近 170余萬元。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當年秋天,翟政嬌和鄉親們種植的小金瓜獲得豐收,小金瓜顏色鮮艷,瓜肉細膩、栗香濃郁,在周邊市場大受好評。2017年,合作社種植小金瓜1200畝,總産量300多噸, 石頭地裏的小金瓜代表甘肅省參加了由中國紅十字會主辦的全國眾籌扶貧大賽,經過層層篩選,甘肅景泰小金瓜團隊被評為紅品項目一等獎。翟政嬌本人榮獲“全國紅十字系統優秀致富帶頭人”稱號,並將旱砂地小金瓜銷往全國,得到了全國各地客戶的一致好評。金瓜種植基地被譽“博愛家園生計保護項目”。通過參加比賽和紅十字系統的多方對接與宣傳,旱砂地小金瓜不到一個月被銷售一空。(受訪者供圖)

景泰縣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王永生評價説,旱砂地是世界獨特耕地資源,小金瓜以它獨特的種植方式,獨特的生長環境,獨特的氣候條件,長出了它獨特的品質。小金瓜的營養價值和口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首屆紅十字會眾籌扶貧大賽採用"脫貧帶頭人+特色農産品+貧困戶+眾籌"的模式,翟政嬌和她牽頭的合作社非常符合參賽標準,通過比賽,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他們的産品,了解他們的故事。 (受訪者供圖)

小金瓜團隊獲得紅品項目一等獎之後, 2018年,合作社突破傳統銷售模式,成功的將小金瓜跟商超對接,産品供不應求,‘金蛋蛋’走進大超市,為戈壁農産品開拓了新的銷售渠道。目前,中國紅十字會又為合作社對接了融e購、京東等電商平臺,進一步加大了宣傳力度,有需求的商超已經跟合作社簽訂了2019年的供貨合同,對今後形成産業鏈,助農增收更進一步的提供了保障。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加入景泰一豐專業合作社的農戶,一方面參與合作社的盈利分紅;一方面增加了土地流轉的收入;而每天參加合作社勞動,還能按天領取工資。在合作社的439戶家庭中,有69戶殘疾人家庭,翟政嬌對這些殘疾人家庭給予特別照顧,並根據各戶殘疾人的身體狀況安排對應的工作。確保每一戶都有活幹,有收入。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45歲的馮國香腰椎有傷,行動不便,自己家的土地荒蕪。加入合作社之後,她不但增加了土地流轉費用,還在合作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每天可以拿到工資,目前年收入達到一萬多元。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2018年,在合作社帶領下,殘疾人精準扶貧戶閆立晉一家光榮脫貧。之前,閆立晉一家五口人,一對兒女上學,婆婆長期生病,夫妻倆僅靠丈夫余發明一個勞力在家務農,靠天吃飯, 家庭條件非常困難。加入合作社後,他們家每年除了土地流轉費,夫妻兩個還能在合作社幹力所能及的工作,社裏還給獎勵金,一年下來也能掙到一萬多塊錢。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畫面左側,是閆立晉一家的老房子,右側,是閆立晉一家剛蓋好的新房,紅瓦白墻,院內地面硬化,屋裏舖設了地板。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在旱砂地的地頭,豎立著景泰一豐專業合作社的特色産品,在旱砂地小金瓜取得空前成功之後,另一項當地特産,旱砂地“和尚頭”小麥也成為合作社種植的主要對象,“和尚頭”小麥具有極高的抗寒抗旱性能,適應在旱砂地中種植,由於當地乾旱少雨,這裡的小麥兩年種一茬,每畝地只能産200斤左右小麥(約140斤麵粉)。 每一粒小麥都能聞到麥香味,“和尚頭”小麥生長週期長,出粉率低,麵粉筋道,後味綿長。他們也將以“和尚頭”小麥這一項目,繼續參加新一屆的中國紅十字會全國眾籌扶貧大賽。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耕作間隙,翟政嬌和鄉親們在地頭休息。旱砂地林農套種,改變了當地傳統的種植歷史,提高了土地回報率,農産品的創新和紅十字會等社會組織的協助,旱砂地種植實現扭虧為盈。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多年來,翟政嬌的付出得到了回報,扶貧扶智有了很大成效,合作社被評為:甘肅省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白銀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甘肅省巾幗脫貧示範基地,甘肅省殘疾人就業扶貧基地,白銀市殘疾人扶貧基地,景泰縣殘疾人扶貧基地。翟政嬌先後被推薦和評為:白銀市第九屆人大代表,甘肅省青年農場主,白銀市巾幗致富帶頭人,白銀市最美巾幗人物,白銀市景泰縣三八紅旗手。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從高空俯瞰,可以明顯看出景泰縣寺灘鄉的變化,左側新房鱗次櫛比,翟政嬌推崇的“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發展模式。讓荒蕪的土地再次煥發生機;讓殘疾人貧困家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不在致富的浪潮中掉隊;讓因殘疾或其他原因留守家庭沒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員,成為家庭脫貧致富的生力軍。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中國網 騰訊新聞 聯合出品)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