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轉眼就是年三十兒。”過去,天津人有一項傳統的春節民俗:快到春節時在大集上買上一張大缸魚(錦鯉)年畫挂到家裏水缸上面的墻壁上,陽光一照,墻上畫中魚兒映在水中,一舀水,魚兒隨波遊弋,栩栩如生,既好看又吉利。
現年84歲的王學勤,憑著世代傳承的繪畫技藝和生活方式,成為目前中國唯一以“粗活兒”形式繪製楊柳青年畫的民間藝人,被此間文化學者視為“津味”文化的“活化石”。他製作的缸魚(錦鯉)年畫,被收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單之中。
馮驥才曾説,楊柳青年畫有“春版”和“秋版”之分,“秋版年畫”就是由地道的農民製作出來的年畫,一年到頭一直在田間地頭忙活,只有秋天收穫莊稼後,他們才開始為春節繪製年畫,然後拿到集市上去賣。王學勤的“缸魚”正是“秋版”的代表。
楊柳青年畫有“粗活”和“細活”之分。王學勤筆下的缸魚線條飽滿粗獷,用色鮮艷大膽,傾向於大紅、深綠、淺粉、鵝黃等顏色,原汁原味,是楊柳青年畫“粗活”的典型代表。過去,天津楊柳青鎮以生産年畫馳名,所謂“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早在十五年前,王學勤的缸畫很受歡迎。一進臘月,他不用再做農活兒,閒下來的時間都用來畫年畫,少説一個月也能畫上千張。在莊稼收成不能保證的年代,畫缸魚成了大家謀取生路維持生活的重要出路。
可是,現在不一樣了。住樓房的多了,住平房的少了;家裏用自來水的多了,用大缸的少了;年底逛商場的人多了,趕集的人少了。這些變化讓他的年畫銷路遠不如前。也正因為如此,楊柳青堅持畫缸魚的人少到了極致。媒體報道的時候,都宣稱“王學勤是目前中國唯一以粗活兒形式繪製楊柳青年畫的民間藝人”,他被視為“津味”文化的“活化石”。
王學勤做了一輩子農民,以前靠種地和賣年畫維生,年紀大後地不種了,一到年底就帶著缸魚去春節集市上售賣,現在年事已高,騎三輪車走不了太遠的路,在集市的寒風中也站不了那麼久,還要照顧患肺心病支氣管炎很嚴重老伴,24小時離不開人,現在哪兒都去不了。照看老伴兒的日子對他來講並不寂寞,因為他每天都能拿起他用了一輩子的木版和畫筆來印製繪製他的大缸魚。王老説:“現在生活水準好了,吃吃喝喝什麼也不缺,我年紀一大把了,錢對於我來説不重要了,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多畫幾年缸魚,把這個東西畫好,能多畫一天是一天!”(圖文供稿:犖犖與木版年畫公號)
王學勤繪製的缸魚年畫進入都市家庭絲毫不遜色市面上充斥的高端裝飾畫。
到哪能買到這麼難得的非遺年畫,關注犖犖木板年畫公益推廣平臺購買限量版錦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