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而起 順勢而為——天津濱海新區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打造高品質發展升級版

發佈時間: 2018-10-09 07:28:51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楠

新華社天津10月8日電  題:乘風而起 順勢而為——天津濱海新區主動融入京津冀協同打造高品質發展升級版

新華社記者毛振華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四年多來,天津濱海新區搶抓歷史性發展機遇,認真落實體現新作為。不僅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為三地協同創新新地標,而且在“請進來”“走出去”之間,濱海新區敞開胸懷,主動服務,高品質發展結下纍纍碩果。

京津冀協同創新崛起新地標

  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2017年2月15日無人機拍攝)。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四年多來,天津濱海新區搶抓歷史性發展機遇,認真落實體現新作為。不僅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成為三地協同創新新地標,而且在“請進來”“走出去”之間,濱海新區敞開胸懷,主動服務,高品質發展結下纍纍碩果。 新華社記者岳月偉攝

北京東南140多公里外的渤海畔,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一個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新地標正冉冉升起。

“我們受益於京津冀協同,得到了眾多資本的支援,其中不少來自北京。”深之藍水下新視界公司總經理魏建倉説。2016年11月22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天津濱海新區起步,深之藍隨之在此紮根。

作為從事全系列水下機器人研發的民營企業,深之藍研發推出的水下平衡車已進入美國市場銷售。“這裡有著完備的工業體系,對於公司研發與生産配套有很大幫助。”魏建倉説。

從成立之初起,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實現京津跨區域合作。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北京中關村的創新動力和天津濱海新區的優質配套服務“手牽手”。如今,濱海-中關村科技園新增註冊企業470余家,顯示出頗高的人氣。

矗立在中新天津生態城河邊的風力發電車(10月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岳月偉攝

“我們積極承接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與生命科技等高新技術企業轉移和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園區管委會副主任續光認為,能得到眾多企業青睞,除了政策優勢外,更與自身優化營商環境的持續努力密不可分。

園區馬不停蹄地幫企業解決職工落戶、修建白領公寓、加快人才引進等切實需求,真正做到了把企業家放在心坎上。

北京漢唐自遠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園區建設了5000平方米的研發及成果轉化中心。“企業更看重發展環境和未來前景。”公司總經理戚揚説,“我們還計劃在這裡建展示中心,把全國的用戶都匯集到濱海新區來,把‘蛋糕’做大。”

築巢引鳳實現多點開花

  這是中新天津生態城(10月8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岳月偉攝

不只是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春風拂過,這幾年,越來越多企業走進濱海新區,將這裡視為發展的新沃土。

不久前,瓜子融資租賃(中國)有限公司正式落戶濱海新區旗下的天津開發區。瓜子融資租賃註冊資本3000萬美元,是瓜子二手車金融業務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前,滴滴出行、京東金融、58到家等一批來自北京頗具發展潛力的創新企業已經來此精耕細作。

“僅上半年,天津開發區就引進北京企業238家,協議投資額742億元。”天津開發區管委會主任鄭偉銘説。

貨輪停靠在天津港北疆港區(2017年4月2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岳月偉攝

9月28日,正值濱海新區旗下中新天津生態城開發建設十週年之際,生態城管委會宣佈,清華大學在此已建成高端光電子晶片創新中心等三大電子資訊實驗中心。通過搭建科研成果轉化平臺,以科技創新為支撐的區域經濟發展體系得以在生態城生根。

除企業投資落戶外,加快科技資源的互促互補,不僅是三地協同發展的新趨勢,也成為濱海新區高品質發展的加速器。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既是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戰略之舉,也為全國優化區域開發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了示範樣板。”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張玉卓表示。

4年來,濱海新區累計引進疏解項目3100余個,協議投資額逾3900億元。與河北合作的濱唐、濱滄協同發展合作示範産業園相繼揭牌。不但形成了分工合理、合作有序、産業聯動的發展格局,而且發展品質邁上新臺階。

主動服務體現新作為

深之藍水下新視界公司員工(左一)在天津舉行的全國科普日活動上向小朋友介紹水下平衡車(9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岳月偉攝

經過一年多緊張籌備,今年4月,天津航空口岸大通關基地全面開工建設,這是天津市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點工程。

該基地位於天津港保稅區內的天津航空物流區。據天津航空物流區管理局副局長于淼介紹,積極融入時代洪流中,這裡正成為服務京津冀的又一有力抓手。

天津華宇航空地面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雙志説,公司歐洲貨運包機過去一直飛抵北京,隨著天津機場通關優勢凸顯,這塊業務改走天津航空物流區,“即便在天津卸貨再經由卡車運往北京,一些情況下也比包機直飛北京取貨效率高。”

近年來,濱海新區不斷夯實服務能力,在將京冀資源“引進來”的同時,還敞開懷抱,主動“走出去”。

  鳥瞰天津港(2017年4月2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岳月偉攝

今年3月31日,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對標世界一流海港口岸,推行“一站式陽光價格”清單,大幅降低港口收費標準,服務實體經濟,京津冀企業近水樓臺先得月。

“我們是受益者。”唐山英良石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鋼説,公司從事石材進出口業務多年,平均一年從天津港往來集裝箱1000多個。受益於天津港改革紅利,一年能節省費用十幾萬元。

體現責任擔當,在助力京津冀空氣污染治理上,濱海新區抓住大氣污染“牛鼻子”,圍繞“控煤、控塵、控污、控車、控新建項目”五項重點任務,全力打好京津冀大氣污染聯防聯治聯控攻堅戰,2017年PM2.5濃度同比下降34.4%。

“濱海新區要努力在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中體現新作為。”張玉卓表示,新區還將主動對接、支援、服務雄安,下大力氣完善交通體系,努力打造雄安新區的海到府戶。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