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第一閘”陳承儀:甘當高鐵“試飛員” 動車停靠精準度偏差不到5釐米

發佈時間: 2018-06-20 17:23:24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孫嘉奎 | 責任編輯: 裴希婷

陳承儀操縱途中執行標準化作業。孫嘉奎 攝


中國網訊  (通訊員  孫嘉奎)呼嘯的高鐵列車穿越華廈大地,猶如騰飛的巨龍,展示著世界一流的技術和民族自信,播種著中國人民的美麗夢想和豐富的創造力。這些南來北往、駕駛高鐵列車的動車組司機中,有一位來自海峽西岸的中年漢子格外引人注目,從一鏟一鏟給蒸汽機車加煤到苦練技術成為“海西第一閘”,從貼線運作“欠一公里”到動車平穩操縱法成“教科書”,離不開他吃苦耐勞和鍥而不捨的精神,更有對鐵路事業的堅守和傳承,他就是黨的十九大代表、福州機務段動車組司機陳承儀。

 

從負責蒸汽機車司爐到第一批駕駛內燃機車,吃苦受挫卻鍥而不捨

今年44歲的陳承儀出生在鐵路家庭,在鐵路邊長大。小時候,轟隆隆的蒸汽機車吐著濃煙從家門口飛馳而過,在陳承儀眼裏是那麼雄壯、神奇,他夢想長大後也成為一名火車司機。

1993年,陳承儀從廣州鐵路機械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福州機務段工作。他學的是內燃機車專業,單位卻只有蒸汽機車,他只好從學習司爐開始幹起。

夢圓童年,這讓陳承儀感到欣慰。然而,蒸汽機車艱苦的工作環境卻讓他感受到工作生涯第一課的艱難。

蒸汽機車的動力大不大,就看爐火旺不旺,要想爐火旺,就要不停地加煤,負責司爐的陳承儀因為身材單薄,常常累得氣喘吁吁。尤其是機車上坡,陳承儀使出全身力氣,機車才能緩慢爬上坡。一些人吃不了這個苦,紛紛要求調做相對輕鬆的地勤工作,陳承儀卻堅持了下來。

3個月後,單位引進了內燃機車,陳承儀成為第一批學習內燃機車司機。他悄悄向組織上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同時在業務上埋頭苦幹。盛夏酷暑季節,為了儘快提高業務技能,陳承儀常常深夜還打著電筒在機車上苦練,拆卸配件、尋找故障原因。汗水流了多少,只有他心愛的機車知道。

然而,吃苦過後,幸運並沒有如約降臨。1999年,陳承儀第一次考內燃機車司機,卻沒考上,幾年的努力白費了。他沮喪地把書籍摔在地上,工作開始消沉。不再鑽研業務,甚至工作期間都打瞌睡。

師傅黃德明認為“響鼓也要重捶”,他先是狠狠批評了陳承儀,接著又和風細雨地耐心開導他:目標沒有實現是正常的,説明我們還有差距。但只要堅持不懈,一定能成功。

師傅的開導敲醒了陳承儀,並重新激發了他的鬥志。2000年,他終於考取了內燃機車司機。同一年,他還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


苦練成“海西第一閘”  “陳承儀動車平穩操縱法”成“金科玉律”

2009年初,福建境內第一條高速鐵路——溫福鐵路進行開通運營前的聯調聯試,陳承儀等6名司機被選為聯調聯試司機。因為高鐵動車的速度很快,就像“貼地飛行”,所以人們又通常把參與聯調聯試的動車組司機為“高鐵試飛員”。

因為心裏的熱愛,他把所有業餘時間都耗在學習新車型

上。他向書本學業務,還跟同事請教,並結合行車案例琢磨分析,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和實戰經驗。如今,他已成為福州機務段唯一一名全面掌握CRH1型、CRH2A型、CRH5型和CRH380型4種車型7種不同編組動車組的全能型動車組司機。

在外行人眼裏,動車組跑得越快越顯示司機的水準。然而,在內行人看來,動車組列車正點、平穩、準確地停到指定位置才算真水準、真本事,而新線聯調聯試最難的就是在規定的距離內保持一個速度值貼線運作。陳承儀形容“貼線運作”的難度是:“好比一個人徒手畫一條10米長的直線不許歪斜。”

陳承儀一直對“欠一公里”的事記憶猶新。溫福鐵路聯調聯試時,按規定有個區段必須以200公里的時速貼線運作,但運作途中有一段時速卻掉到了199公里。因為這1公里,聯調聯試採集數據與要求不符,必須重新跑,他因此被添乘幹部批評,甚至被認定是6名司機中水準最差的。

這讓陳承儀覺得很懊惱:大家都是一樣的苦練,我為什麼就最差呢?為此,他苦練制動閘把的操縱技巧,仔細琢磨每個操作細節,不斷找問題,找差距。每次值乘回來,他都要認真分析、總結。

後來,只要是陳承儀駕駛動車組列車,聯調聯試數據都是“一次過”。一般司機停靠的精準度偏差控制在20釐米以內,而陳承儀一直將偏差控制在5釐米以內,他也因此被譽為海西“第一閘”。福州機務段總結提煉陳承儀的動車操縱心得和經驗,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陳承儀動車平穩操縱法”。如今,這一操縱法在全路推廣,成為動車組司機平穩操縱的“金科玉律”。

從溫福鐵路聯調聯試起,陳承儀就一直擔任“試飛員”。目前,他是唯一一位全程參與福建省所有新線聯調聯試的動車組司機。

“過去,進出福建省只有一條鷹廈鐵路,如今,幾乎省內市市都通了動車。作為司機,我覺得最明顯的是,原先從福州跑到武夷山都要六七個鐘頭,如今兩個鐘頭就夠了,真是飛一般的感覺。”説起福建鐵路的發展,陳承儀滿臉驕傲。

駕駛動車組列車9年來,陳承儀跑遍了福建的山山水水駕駛動車組列車9年來,他安全行駛386萬公里。2010年,陳承儀參加全段業務技能大賽,他成績名列前茅。在參加全局技能比武大賽中,他榮獲第一名。

不久,從福州到廈門區聞有次高級別的專運任務。因為陳承儀的業務素質過硬,他被派往執行專運任務。頭一次執行專運任務,雖然有添乘幹部“壓陣“,陳承儀仍然感到緊張,手心直冒汗。添乘幹部向他投來信任的目光,讓他增添了信心。他沉著地把操縱桿穩穩地向前一推,專運列車便向前飛奔而去……當專運動車正點並且穩穩地停在廈門站時,陳承儀緊張的心才鬆弛下來,慶倖自己又經歷了一次考驗。

因為工作的突出表現,2017年,陳承儀光榮地當選黨的十九大代表。


師徒同駕“復興號“動車,高鐵事業在傳承中蓬勃發展

近年來,中國高鐵飛速發展並邁向了世界前列,尤其是

“復興號“的上線運營,更是讓國人振奮、世界驚艷。開行“復興號“的高鐵司機無疑成了時代的驕子。

陳承儀也成了這些“驕子“的一員。

2017年12月28日,海峽西岸天空晴朗。藍天白雲下的“復興號“動車組列車顯得格外優雅、靚麗。

陳承儀第一個登上“復興號“動車組列車。儘管之前已經過專門培訓,他仍然感到新奇、激動:“復興號“動車的外觀更美觀、大方、明亮,尤其是動車的操作性能更好,它集以前所有動車組的優點于一身。

駕駛著“復興號“動車的陳承儀雖然心情好,但並沒有飄飄然,而是始終牢記”動車“無小事,尤其是車門、信號、車載提示等關鍵要素,堅持做到”三到“:口到、手到、心到。

陳承儀深感到,高鐵事業蓬勃發展,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因此,他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開始“開門收徒“。

他對待徒弟就像當年師傅對待他一樣。當年師傅“嚴師慈父“的形象依然在航海裏,並成了如今他當師傅的榜樣。

“開動車高鐵不是小事,一定要把運作途中的關鍵點給徒弟講清楚。”談起帶徒弟,陳承儀總是把這句話挂口中。自從2010年開始帶徒弟之後,一發不可收,每年都有很多新的“陳氏弟子”駕駛動車。2011年,徒弟倪言輝剛通過動車組理論考試,回來到車間練習實做時,決定一定要跟陳師傅好好學學,誰知陳師傅銘牌下面挂的徒弟都排隊,好不容易輪到自己時,來了一個同事“插隊”,為此兩人還找到車間領導“理論”,成為陳承儀收徒的美談。在這些徒弟當中,謝世敏獲得了全路技術能手、火車頭獎章;沈洋洋獲得了全路技術能手、五一勞動獎章,還有一些走上了管理崗位。

如今,陳承儀常常與徒弟同駕“復興號“動車,風馳電掣行駛在海峽西岸的沿海高鐵線上,他們自信、自豪的目光裏,昭示著高鐵事業後繼有人、蓬勃發展。

陳承儀因為工作突出成了“名人“,也是因為成了“名人“,他感到家庭為他犧牲太多,他愧對家人。“白加黑”、“五加二”是陳承儀的工作常態,他因此無法陪伴家人。妻子生小孩,他因為在值乘的路上不能陪在身邊;年事已高的父母重病住院,他也難以盡孝;逢年過節,最需要團圓的日子,他卻又在值乘途中……無論工作如何繁忙,家人永遠給他溫暖的力量。

“復興號“動車追風破雲,飛奔在海峽西岸。動車上的陳承儀緊盯著前方,在他看來,黨的十九大代表、全路技術能手、全國鐵路勞動模範和火車頭獎章等榮譽和光環已經屬於過去,未來的路需要他不忘初心,繼續努力,就像這“復興號”,一路向前、向前……

1  2  3  4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www.cnmediae.com)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