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2018-04-11 14:49:5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楠 | 責任編輯: 李佳
1985年1月王保森從部隊轉業進入航太科工二院工作。從一開始對車床技術的一無所知到現在的北京市首席技師和航太科工首席技師,這期間巨大的飛躍來源於其三十多年來的孜孜以求。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當王保森脫下軍裝抱著航太報國想法投身航太事業,準備大施拳腳的時候,萬萬沒想到等待他的是一份磨刀的工作。然而看似平凡的工作,其實與我國的導彈裝配和發射技術緊密相連,每一項精密技術的研發,都為我國導彈航太技術的提升做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王保森勤奮努力,尊敬師長,車間老師傅都樂意將自己的看家本領傳授給他。不僅好學,王保森還是一個愛“較勁”的人。他喜歡跟別人“較勁”。工作中如果有了分歧,他一定據理力爭,只為更好的完成工作。他更喜歡跟自己“較勁”,不斷挑戰自我,甚至“入魔”,只為讓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入行時師傅説,“車工不磨刀,手藝沒學到”。車工剛入行,主要的工作就是磨刀,對幾百根車刀做上萬次的修整,就這樣將技術夯實打牢。所謂“車工一把刀”,就是要時時刻刻都在打磨,直到把長條的車刀磨到手裏拿不住為止,週而复始。從基本的車刀到複雜的機床,王保森都要把工作原理摸透。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這一箱子的工具都是師傅們手工磨制的,磨刀是車工入門的基本功。劉朝輝剛入行做學徒的幾個月,都是在磨刀中度過的。這項工作非常枯燥,但是必不可少。能不能通過這幾個月枯燥工作的挑戰,是判斷一個人能否入行的重要“考核標準”。工匠所有的記憶和感覺,都在手上。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王保森的徒弟李文忠講述著師傅教導中的一些小事。作為有著多年一線實踐經驗的技術大師,在不斷提升自我技能水準的同時,對於“導師帶徒”也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教徒弟就像放風箏,既要給他們自由的發展空間,又不能跑偏,不能斷線。”從2006年至今,他一共帶過10多個徒弟。他帶徒弟講究一視同仁,只要肯學,他就耐心引導,傾囊相授。同時,針對每個人水準參差不齊的問題,他的教導也因人而異。如今,徒弟們都在崗位上有著出色的表現。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劉朝輝與師傅王保森在研討車刀的角度。至今他都很感謝師傅,這是他進入行業的領路人。剛走出校園的劉朝輝還帶著濃濃的理論色彩,不夠“接地氣”。然而把産品從“圖紙”變為“現實”,需要不斷的琢磨領悟與實踐,在師傅的引導下,他發揮自己的數控特長,將書本學到的知識在平日的工作裏慢慢的融會貫通,工作也越來越得心應手。手藝,就是這樣代代傳承、完善下來的,沒有捷徑。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2017年3月,劉朝輝在《中國大能手》海選舞臺上將一根鐵棒車出繡花針,實現了黑黢黢的物料向明閃閃的繡花針的蛻變,以高人氣通過網路投票,拿到入場券。近日,劉朝輝更是憑藉過硬的本領,突破極限,實現了鐵杵成絲。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2014年,劉朝輝斬獲了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車工組亞軍,譜寫了一段師徒同為“全國技術能手”的佳話。同時也開啟了王保森“金牌教練”的北京市專家組成員的生涯。2017年劉朝輝成為 “不忘初心跟黨走,圓夢京華譜新篇”北京市百姓宣講團成員,到各個企事業宣揚工匠精神,傳播正能量。他希望自己可以作為代表為廣大“工人兄弟”發出聲音。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工人作為“手藝人”漸漸被時代的浪潮壓低了聲音。埋頭勞作、不善言辭向來是工人的標準形象,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工人”的故事也很精彩,也該被時代銘記、被世人觸摸。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多年來,除了廠內的“傳、幫、帶”,王保森還作為北京市的數控總教頭,帶領選手參加技能大賽。2013年,在中國航太科工技能競賽上,他帶出來的隊員包攬了數控銑工組的前三甲。王保森致力於專業技術的研究,鑽研出多項操作技能的訣竅:《多刀位刀體》一文解決了複雜工件一次裝卡,完成多種切削的過程;《橡膠密封圈加工方法改進》通過分析軟性材料在切削加工過程中的變形與回彈機理,設計精巧工裝,克服厚橡膠類材料加工中彈性變形問題,實現了橡膠材料的車削加工。現在,他的工裝和論文成了以他命名的大師工作室的兩套教材,惠及了全集團的一線工人。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2013年後,以王保森命名並擔任負責人的航太科工集團技能大師工作室、北京市首席技師工作室和科工二院勞模創新工作室相繼成立,他的擔子更重了,也更忙碌了。他將工作室打造成創新發展孵化器,取得國家專利2項;打造成人才培養基地,培育出8名“全國技術能手”、“航太技術能手”等核心技能人才。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國家“工匠榜樣”、全國技術能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航太科工集團有限公司“首席技師”、航太科工技能大師工作室、北京市首席技師工作室、航太科工二院勞模創新工作室三位一體的“掌門人”……多重盛名之下,王保森只是淡淡地説:“其實我就是個‘航太手藝人’。” 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
目前,工作室除了科研,大概有40%的重心放在人才的培育上。2018年二院第一期技能培訓班剛剛結束,在未來,這種授課工作室爭取要每週舉行一次。“為師育人,薪火傳承,這是我至死都不能放下的心結。”王保森堅定地説,他也是這麼做的,並將一直堅守下去。中國網記者 楊楠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