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犀“自然公益之夜。 中國網記者 董寧攝影
中國網博鰲訊 (記者 董寧)4月10日,“珍‘犀’自然公益之夜”主題酒會在博鰲亞洲論壇順利舉辦,國際非營利環保機構野生救援(WildAid)公益大使江一燕,野生救援(美國)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史蒂夫(Steve Blake),野生救援高級顧問、航美傳媒集團董事長姬連強在活動中展開對話,呼籲社會各界積極行動保護瀕危野生動物,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酒會上還放映了即將於4月上映的紀錄片《最後的犀牛》。
3月20日,世界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蘇丹”(Sudan)在肯亞離世。目前確認存活的北方白犀牛僅剩兩頭雌性。過去40年,因為棲息地破壞和盜獵等原因,90%的犀牛已消失。全部五種犀牛中有四種被IUCN列為“極危”和“易危”級。除棲息地喪失外,犀牛面臨的最主要威脅之一是為獲取犀牛角而滋生的盜獵。2017年南非共有1028頭犀牛遭盜獵者殺害,保護人士稱,如再不採取更有效的措施,南非犀牛可能在2026年前滅絕。為保護犀牛,1993年中國國務院下達了《關於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貿易的通知》,禁止了犀牛角的一切貿易活動並取消了犀牛角的用藥標準。
犀牛並不是非法貿易的唯一受害者,包括大象、穿山甲、海龜等諸多野生動物也因為過度的消費正遭受到生存的威脅。據中國森林公安提供的數據:2017年共辦理涉及林業和野生動植物案件21.5萬餘起,收繳野生動物46.9萬頭(只),打擊處理違法犯罪人員40萬餘人(次),全部涉案價值約25.4億元。
野生救援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史蒂夫在發言中表示:“中國政府加強對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在打擊犀牛角走私的全球行動中成果斐然。保護瀕危野生動物,遏制野生動物非法貿易,是全世界共同面臨的工作和挑戰,這不僅需要依靠嚴格的立法和執法,還需要不斷提高公眾的保護意識,主動減少對非法瀕危野生動物及其製品的需求。只有人們都拒絕成為黑色貿易鏈的終端和推手,才會為瀕危物種的未來帶來更多希望。”
“珍‘犀’自然公益之夜”上展映了野生救援最新製作的紀錄片《最後的犀牛》。影片講述了江一燕于2016年前往肯亞探訪蘇丹和自然保護區的見聞。江一燕表示:“蘇丹的死令我痛心,不僅因為我曾親眼見過它,更因為人類對它和整個犀牛種群所造成的如此之深的傷害。我們必須立刻行動,阻止悲劇重演。因為犀牛不僅僅屬於亞洲和非洲,它們也屬於全世界”。《最後的犀牛》計劃于2018年4月在東方衛視播出。
野生救援高級顧問、航美傳媒集團董事長姬連強分享了媒體在保護瀕危野生動物工作中的角色和經驗。姬連強介紹,從2010年起,航美在全國30個機場的媒體上免費投放宣傳保護瀕危野生動物的公益廣告,影響人數達到10億人次。他還表示:“擴大宣傳,不斷深化和提高公眾對野生動物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是改善物種保護局面的關鍵。在這方面,媒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有責無旁貸的義務。”
“2018年,野生救援將繼續通過視頻、聲音和圖像等方式向公眾傳播保護瀕危物種,‘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理念。“我們邀請多位明星拍攝的野生動物系列紀錄片《明星探索之旅》將很快在電視臺和網路上公映。同時,我們還計劃與政府、企業、媒體等社會各界開展合作,提升公眾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史蒂夫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