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談“張衡一號”衛星[圖]

發佈時間: 2018-02-04 09:48:10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圖文互動)雖不能直接預報地震,但對我國地震科研推進極大——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談“張衡一號”衛星

這是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左二)在接受記者採訪(2月1日攝)。

2月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作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作為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張衡一號”有何使命?科學目標是什麼?在我國地震立體監測體系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中國地震局局長、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總指揮鄭國光第一時間為您權威解析。新華社記者陳曄華 攝


      新華社甘肅酒泉2月2日電 2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發射升空,標誌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在軌運作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一。

       作為我國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首發星,“張衡一號”有何使命?科學目標是什麼?在我國地震立體監測體系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中國地震局局長、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工程總指揮鄭國光第一時間為您權威解析。

       記者:“張衡一號”工作原理是什麼?

       鄭國光:地震是發生在地下深部的構造活動,在其孕育過程中由於能量的大量積累激發産生相關形變、電磁輻射及地下流體、化學物質的放射等,這些資訊在地表積累進而傳播影響到電離層變化。

       地震電磁效應能夠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到電離層,引起電離層和大氣層的變化。電磁監測試驗衛星通過實時監測空間電磁環境狀態變化,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與其他各圈層的相互作用和效應,初步探測地震前後電離層響應變化的資訊特徵及其機理。

       記者:“張衡一號”科學目標是什麼?

       鄭國光:“張衡一號”不能直接預報地震,但可以監測電磁異常積累典型震例,研究地震電磁電離層資訊特徵及機理,研發地震電磁電離層前兆資訊提取方法。初步建立全球電離層和地磁場模型,研究地球系統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應。

       此外,推進空間天氣預警、通信導航環境監測以及電離層物理和地球物理的科學研究。

       記者:“張衡一號”主要數據産品有哪些?

       鄭國光:電磁監測試驗衛星的主要數據産品包括地球電場、磁場分頻段波形和頻譜數據,地磁場向量數據和總強度數據,電離層電漿體原位電子、離子溫度和密度數據,電離層電子密度層析成像數據,電離層高能粒子通量和能譜數據,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的電離層擾動震例研究數據,地磁場、電離層模型及相關科學研究産品等。

       記者:“張衡一號”在我國地震立體監測體系的作用是什麼?

       鄭國光:伴隨空間電磁探測技術的不同發展和探測水準的不斷提高,以及大量地震前的顯著電離層短臨擾動特性,地震電離層研究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而中國電磁衛星計劃的確立為構建地震電磁三維立體監測體系提供了一條無可替代的空間探測技術途徑。

       電磁衛星豐富的載荷為天地聯合觀測模式打開了通道,與地基形成較好的補充和配合。希望通過立體監測體系深化不同探測參量之間的關聯,驗證完善地震電離層耦合理論模型,以數據發展校驗模型,以理論帶動技術的發展思路,最終實現理論模型下的多參量有機串聯和組合,在地震電離層立體監測體系的框架下,為地基和衛星地震電離層立體監測提供理論指導和科學建議。

       記者:國家對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有過什麼樣的階段性規劃?

       鄭國光:我國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及其後續衛星計劃已納入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張衡二號”已經通過可研評估,預計2020年發射。

       記者:“張衡一號”技術應用領域及輻射範圍有哪些?

       鄭國光:建設天基電磁監測設施,是落實相關國家規劃,提高地震監測能力的重要手段。要充分利用航太技術,逐步構建天空地一體化的地震立體觀測體系。基於天基電磁觀測平臺獲取全球電磁資訊,對提高地震監測能力和科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將大幅度增加震例檢驗的機會,能夠很好地滿足地震研究時效性要求。

       電磁監測試驗衛星數據還將為空間天氣預警、空間物理和地球物理場模型研究提供重要數據支援,服務於我國基礎科學研究,提高我國在相關領域的國際地位。

1   2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