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11月25日訊(記者 宋若冰)“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第五次專題研討會今日在京舉行。此次會議圍繞“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主題展開,共有16位專家學者出席併發表觀點。
十九大對於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做了全面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對區域經濟的發展進行了回顧與下一步安排,明確地把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七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反映了黨中央對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高度重視。本次研討會以此為契機,圍繞在新時代、新形勢下如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展開討論。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范恒山在發言中談到,要按照新的環境特徵、新的發展理念、新的工作任務要求,來優化區域空間格局的劃分;著力推動形成點、圈、線、塊區域經濟協調聯動的新格局,把分類指導和一體聯動結合起來,把重點引領和全面發展結合起來,既要發揮已有的平臺和載體的支撐作用,同時又要培育一些新的能夠支撐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和載體;總結部分地區借勢超常發展的經驗,探索加快縮小地區差距的新路徑;不搞“一刀切”,把針對不同區域的細化政策作為常規。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會長金碚認為,我國區域發展的空間形態主要以地理空間為基礎,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在一些地方,地理空間已經限制了城鎮規模和區域發展。市場在配置資源時也追求更高的空間效率,産業的配套、居民對宜居環境和城市功能改善的需要,也産生了打破地理空間限制的要求。這就形成了我國區域發展的一個重要態勢,即城市和産業的佈局更多地由地理空間轉向經濟空間。我國在指導區域協調發展時,越來越重視開拓區域發展的經濟空間問題,在編制城市群發展規劃、引導城市一體化發展和融合發展、設立城市新區等方面也順應了這一規律。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雄安新區和一些地方提出的構建大都市圈的設想是符合十九大關於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生動實踐。
就城鎮化與區域協調發展的關係,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區域協調發展的本質是城鎮化,未來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期內,城鎮化仍將是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最大空間和最大紅利。因此,要以城鎮化為基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建設,加快制度創新,進行高品質的城鎮化,打造合理城市群。
據悉,“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經中國區域科學協會、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際合作中心發起成立,邀請長期從事區域發展理論、政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具有較大影響的專家和中青年新銳組成,是研討中國區域經濟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學術平臺,旨在深化區域經濟理論研究,提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政策建議,推動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的貫徹實施。此前“中國區域經濟50人論壇”已分別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開展了以“區域發展:新形勢•新思路•新舉措”、“城市功能疏解與大城市病治理”、“地區經濟發展與區域政策創新”、“中部崛起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等為主題的專題研討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