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時間: 2017-11-16 09:09:2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楠 | 責任編輯: 楊佳
長安汽車渝北工廠維修電工劉源,高級技師。掌握了橫跨電子、電路、自動化、機械、液壓氣路控制等多個領域的維修知識和技術,對機電設備原理和各類故障有著敏銳的洞察能力和高效的解決能力,被同行譽為“機電神醫”。
劉源從小就看著父親擺弄各種電子元器件,漸漸對電器維修産生了興趣。15歲左右,就正式“拜”父親為師,系統學習電器維修,從最基礎的認識電阻、電容、晶體三級管學起。中專選擇了電子電器專業。16歲時,他子承父業進入長安廠,成為一名維修工人。
2004年劉源被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授予“全國技術能手”,2005年被共青團中央和人社部授予“全國青年崗位能手”,2012年被人社部授予“中華技能大獎”,2012年被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評為“技能大師”……,從工人到國家級技能大師,從學者到培育師,劉源一步一個腳印踏實前行。 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
在衝壓車間,如果遇到設備故障或運作方面的難題,人們總是會第一時間想到劉源。無論是電子、電路、網路,還是機械、液壓氣路等方面的問題,只要經劉源現場快速檢查,甚至僅通過電話向他描述一下情況,他就能將故障原因判斷個八九不離十,並拿出維修方案,為此劉源有了“機電神醫”的稱號。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
劉源發起了將廠裏先進維修案例、技術、經驗“留下來”的工作。先後編制了《長安汽車大學設備保全系列課程——高級工培訓手冊》(上中下冊),裏面收集了長安集團建廠以來的很多維修案例,是一個關於設備維修的百科全書。 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
近年來,劉源主持或獨立完成的各類技術攻關、改造數量多達上百項,還在多個技術領域不同程度打破了國外壟斷。劉源制定了《板料檢測裝置標準》並對相關設備進行改造,使設備故障率降低80%以上,維修時間減少70%。僅此一項,每年就為企業節約維修費16萬餘元,減少設備停機造成的經濟損失上百萬元。 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
為了積累更多的機電維修人才,劉源現在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培養人才上。他經常往返于各地長安工廠,給維修人員授課。“現在工廠發展很快,人才需求大,個人能力畢竟有限。希望工作室成為一個技術攻關、學習交流的平臺,讓更多的技能人才在這裡成長。”劉源説。“技能哪怕只提高了一點點,對整個集團的貢獻也絕對比我大多了。技術有研究、有創新,還要有傳承。” 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
為了降低成本,工作室的教學設備均為自製。在不斷的教學摸索中,工作室 獨創了“2+1”培訓課程,主要含義為:在工作室脫産培訓2個月,其中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各一個月然後回到車間1個月的時間來學以致用,三個月為一期。培訓主要針對的是電子,機械,機電,自動化等設備相關人員。培養方式採用雙導師制,培訓期間由劉源等大師親自指導,回到車間由機電設備工程師進行工作實踐指導,實現脫産培訓與工作實踐的完美結合,通過一至兩年的學習從而實現一年達到同等高工水準,兩年達到同等技師水準的理想目標。 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
學員用來練習的光機電一體化實驗裝置,這是一個模擬機械手臂編程自動識別分揀系統,如果一個學員可以獨立完成模擬機械手臂的編程,基本就達到了技師水準。 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
劉源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將工作室作為機電維修高技能人才的培訓基地,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目前,劉源已為企業培養出了全國技術能手5名、公司技能專家8名。這些學員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劉源也在2015年獲得國家人才培養突出貢獻獎。 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
專業就是要專一。劉源稱,他沒什麼愛好,唯一喜愛的就是鑽研設備,搞懂原理,查出故障。 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
“學藝先知理,做事先做人。”這是在學習過程劉源反覆向兩位學徒分享的一句話。因為在他看來,唯有學會了做人,做事、學藝才能做得更好,而這也是劉源眼中的工匠精神。在國家的倡導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近些年崇尚工匠精神的社會氛圍正在形成。造車,與機器安裝和維修一樣,都是精細活,需要工匠精神。堅持把工匠精神落實到每一道流程上,每一處工序裏,每一個産品中,中國製造就會成為中國精品,在全球更有競爭力和美譽度。 中國網 楊楠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