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衛明:此生只為均陶醉

發佈時間: 2017-10-30 15:47: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倫曉璇

宜興前進窯遺址。 秦笑語 攝

2017年9月的一天,幾名前來宜興均陶研究所交流的訪客在制陶工的帶領下,魚貫步入廠區後院。當工人熟稔的擰開斑駁的挂鎖,推開挂滿蛛網的柵欄門時,眾人不由得發出陣陣讚嘆:只見一座雄偉的古窯依山而上,似臥龍匍匐于整個茅庵山南坡,這就是宜興前進窯遺址。

前進窯始建於清代晚期,興盛於民國年間,直到上世紀60年代才被廢棄。該窯頭南尾北,依山而建,窯身內壁用長條形磚發券,外壁敷以黃石塊與白土。窯身兩側設投柴孔 90對,東側設有窯門3個。窯址殘長84米,主要燒制大缸、盆、酒罈、陶臺等日用品,是宜興現存最大的龍窯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周圍茂密植被的掩映下古窯顯得格外清冷,但其風姿仍然不難讓人想像出這裡曾經火熱的燒陶場面:通紅的爐火照亮整座茅庵山,遮天蔽日的黑煙使人難分晝夜,且經年不息……

古時,宜興工匠就是利用自然山勢修建的龍窯燒制出聞名天下的陶瓷名品。工匠們通過窯身兩側的“鱗眼洞”觀察火焰顏色,判斷窯內溫度,適當添加松柴……一熬就是兩天兩夜,直到雙目赤紅,成品出窯才算大功告成,經年累月練就出真正的“火眼金睛”。

後來,龍窯被新式的倒焰窯、隧道窯、梭式窯等取代,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宜興7000年輝煌陶瓷史的實物史料。

1   2   3   4   5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