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文創院與騰訊共辦文化沙龍 探討文化安全課題

發佈時間: 2017-10-07 03:39:1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輞暄 | 責任編輯: 韓得爾

文化安全沙龍現場。

中國網消息 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對人類思維、認知、行為乃至社會結構造成了深刻改變,同時也對文化安全産生了重大影響。在這樣一個時代的風口,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研究性的高校,最先意識到網路新時代帶來的變化與隱憂。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騰訊生態安全中心及騰訊文化産業辦公室就是較早關注這一課題的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日前,它們聯合主辦了一場名為“文化安全的時代發展——清華文創沙龍·騰訊網路生態沙龍”的文化沙龍活動,共同探討文化安全的時代發展問題。

此次活動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行,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崔保國教授,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文創院副院長張錚副教授,騰訊資訊安全執行委員會主任楊鵬等來自産學研的12位嘉賓出席了本次活動。

文化與安全從來密不可分,張錚副教授在致辭中指出,兩個內涵和外延都非常豐富的概念“文化”和“安全”疊加起來,按照乘法效應,會形成非常多的含義。

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清華文創院副院長張錚副教授致辭。

張錚指出,綜觀網路技術發展所引發的一些社會性不安全現象的背後,其實往往隱藏著深層次的文化因素,隨著網際網路技術對人類思維、認知、行為乃至社會結構的深入滲透和深刻改變,網際網路、大數據、新媒介等新技術和新傳播不僅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也影響著文化安全。特別是身處數字時代的網路生態中,文化與安全受到影響的同時,更被賦予了新的詮釋,時代提出了新的需求。

騰訊資訊安全執行委員會主任楊鵬致辭。

隨著網際網路産品和服務的迅速普及,社會的諸多方面或被影響,或在變革。騰訊資訊安全執委會主任楊鵬在致辭仲介紹,騰訊在為社會提供網際網路優質服務和産品的同時,也在承擔著“文化”與“安全”的企業責任。網路技術雖然對傳統文化和安全帶來了一定衝擊,但也可以成為保護文化的渠道和手段。楊鵬向與會者描述了微信4.5版本的初始畫面——逐漸點亮的火種和崔健《一無所有》的歌曲聲——讓人感受到科技不只是能夠提供高效率的社交通信軟體,有溫度的科技産品還能表達有意義的文化符號。騰訊目前正在推動的網際網路長城保護、野生動物保護以及未成年人保護等項目,也在不斷探索和詮釋文化安全的內涵與外延。

本次文化沙龍,圍繞文化安全的概念、問題、解決措施、未來發展等,與會嘉賓進行了跨界、跨學科的深入交流,對“文化安全”的課題,在網路時代背景下從多角度進行詮釋。

新技術·新內涵·新問題

文化安全有著非常豐富的含義。不同行業、不同個體的理解,很難有相同之處。

崔保國教授表示,在探討文化安全問題前,應該先對文化安全、文化傳播做一個界定。在縱觀中國近百年來的歷史,並橫向對比了美國和日本的文化安全戰略後,他發現,“中國現在缺乏這樣的國家文化的頂層設計”。網路時代如何配合文化復興和傳統文化振興的大方向,怎樣執行文化安全網路戰略,“不只是一個網際網路問題,其實是國家戰略和全球戰略問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崔保國教授(中)發言。

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關係研究所所長,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張勝軍關注三個層面的文化安全:第一是國家層面,第二是軟實力層面,第三是社會層面。

從國家和企業的關係角度出發,北京大學國家戰略傳播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維佳教授發現文化安全有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數據安全,二是智慧財産權,三是秘密非法的商業活動,四是與傳播相關的極端言論,包括輿論意見的極化。

在“生活在全然現實”,堅持不用智慧手機、寧願下車問路而非依賴導航的中國文化力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致公黨中央教育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報》編審孫津教授眼裏,網路文化是伴隨著虛擬空間資源的爭奪而來的,其核心是“便捷化”,它有著自己的形態、價值觀、內容。以現有的文化安全來管理它,就會力不從心。

騰訊安全管理部總監黃凱發言。

中國網路文化傳播研究會常務理事王一鳴用“毒氣事件”、食品謠言等事例,指出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新媒體的發展,帶來了網路不良資訊的指數級爆炸增長,網路黑色産業、新媒體的正負傳播,給文化安全帶來了不可小視的威脅。

騰訊安全管理部總監黃凱用馬斯洛需求理論來解釋一組遊戲外挂使用率數據以及藍鯨自殺遊戲、網路暴力致死等幾個案例,反映安全事件背後的文化因素,也從微觀視角觀察社交平臺安全、數字內容與安全、人工智慧犯罪、網上色情資訊治理、智慧財産權保護等文化安全問題。他提出三點建議:取勢——掌握和運用科技的方法,生産和傳播優質數字內容;優術——要以生態安全的視角來優化我們的傳播手段和方式;明道——希望能夠打造這種文化價值的共同體,在這種個性化裏面來凝聚共識,以個性化的方式解讀共識精神,形成民族和時代的精神圖譜。

文化安全紅與黑背後的新對策

新技術、新媒體塑造的新環境下,文化紅與黑的博弈從未停止,文化安全問題如何治理?文化如何更好保護傳承發展,成為一個重要議題。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博士,清華大學國家文化産業研究中心項目總監呂宇翔認為,針對網路文化安全問題需要雙管齊下,既要堵,又有疏,堵即寸土必爭,“在意識形態領域,我們有一些地方是要寸土必爭的”;疏即擱置爭議,“有很多事情就並不一定非把它提到很高的層面”。

對於這個問題,“進攻是最好的防守”,張勝軍教授提出了一個“進攻性”的文化安全議題。在傳統中國武術中,有唯快不破的心得,映射到文化安全上,“中國的文化只有成長、壯大”,在世界的文化碰撞過程當中不斷地取長補短,“我們的文化的抵禦力就會增加。”揚長補短,善用網路時代的優勢,壯大、發展我們的文化、汲取其他文化的優點,“我們文化安全的問題實際上會迎刃而解” 。

針對一個特殊群體——青少年群體,騰訊文化産業辦公室政府事務總監于麗麗認為,“傳統文化想傳承,一定要用新的話語體系,讓年輕人能夠接受” 。傳統文化與泛娛樂的結合,它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兩者的關係是傳承、融合與創新的概念。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創新,堅持“形”與“意”的結合。

中國社科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周明潔提出,通過心理學研究,重要的解決策略就是減少青少年接觸網路的機會,而非杜絕。同時,網路服務商、學校和家庭等,需要共同協作,促進青少年綠色上網。

勾勒新時代民族文化自信

中國的傳統文化,文脈與國脈相牽,文運與國運相連,曾經我國國力落後,因此文化自卑。當時代飛速發展,文化自信亟待提高。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表達與傳承、文化軟實力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文化遺産等,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文化因子。

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傳媒研究所所長郭萬超認為,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且唯一一個文化傳承至今的文明,中國有厚重的文化傳統,在這基礎上需要進行文化創新,才能提升文化自信,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以中國的世界物質文化遺産為例,很多面臨旅遊行業帶來的符號化、磨損化、舞臺化,反而不利於文化自信的提升。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景觀學系副教授鄔東璠對比世界遺産的保護標準,提出“文化系統的完整性”也應該是文化安全的重要部分。

文化如何走出去?國家文化安全如何保障?中央文化管理幹部學院研究員、博士,科研處副處長畢緒龍指出,需要“信”、“達”、“雅”的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輞暄)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