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解海龍紀實攝影30年”攝影展在恭王府開展[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9-29 16:17:02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楊佳

 

中國網訊 2017年9月29日,恭王府影像藝術系列展之“在希望的田野上——解海龍紀實攝影30年”在北京恭王府隆重開展。

此次展覽由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主辦共展出攝影家解海龍30年來創作的經典攝影作品和珍貴影像資料二百餘幅。

解海龍原任中國攝影家協會副秘書長,現任中國文藝志願者協會副主席、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副主席等職。上世紀八十年代,時任北京崇文區文化館創作員的解海龍開始關注中國貧困地區的基礎教育狀況。1991年,他拍攝的一系列紀實作品“大眼睛”、“小光頭”、“大鼻涕”、“烤小手”“磨盤小學”等被剛剛成立的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選中併發起了著名的公益事業——“希望工程”,其中“大眼睛”蘇明娟更是家喻戶曉,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

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館長孫旭光認為,這是一次令我們深思的、回到攝影原點的回顧展。從一個攝影家30年的攝影實踐到中國政府28年的“希望工程”,在當下這樣一個資訊與影像雲涌紛呈的時代,解海龍的作品展現著鮮明的文獻特徵和人文立場。他用鏡頭闡釋的真相、維度與深度,不僅僅是傳達資訊,它還使觀看者從影像所透露的真相中感知社會、認知社會。他希望解海龍的作品通過恭王府博物館這個展示平臺,讓更多的人們不僅看到邊遠落後貧困地區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艱辛,看到攝影家30年所表現出的勇氣、良知與毅力所帶來的溫暖力量,更看到28年來中國農村基礎教育的巨大變化和這片田野上的希望。

影像的力量來自哪?來自記錄、來自時空的跨度。策展人鄭虹認為,解海龍這種以社會調查為基本方式,以影像為重點敘事手段,借助“大眼睛”的實證符號,以解決問題為最終目的攝影行為,已超越了攝影藝術家和社會紀實攝影家的身份,其對貧困邊遠地區失學兒童生活與環境以及其他細節的密切關注和悲憫情懷,使他的影像作品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人性化的視覺記錄之一,他的希望工程系列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尤其是“大眼睛”蘇明娟的形象,註定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經典。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2017年11月29日。

1   2   3   4   5   >>  


聲明:中國網圖片庫()供本網專稿,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中國網圖片庫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 諮詢電話010-88820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