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9月4日訊(記者 齊凱)1日上午,由中央網信辦移動網路管理局指導,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大力支援,光明網、鬥魚聯合主辦的“非遺傳承與網路直播座談會”在北京舉行。與會非遺傳承人、文化界知名專家圍繞如何有效運用融媒體傳播手段,尤其是網路直播等新型傳播渠道,對非物質文化遺産進行全方位傳播,推動傳統文化的“活態”發展,打開非遺傳播新思路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今年5月31日開始,在三個月的時間裏,光明網、鬥魚直播團隊走到湖北、安徽、浙江等14個省市自治區,深入非遺文化發源地,走訪國家級省級非遺技藝傳承人,推出移動直播30多場,向廣大網友展示了包括南京雲錦、龍泉青瓷、古琴藝術在內的多項世界級非遺項目,直播總覆蓋觀看人數近3000萬。同時,以移動直播為切入口,光明日報、光明網進行了以“致•非遺 敬•匠心”為主題的大型融媒體系列報道,有效傳播覆蓋用戶量達1.73億人次。
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融媒體中心主任陸先高在致辭中表示,“致•非遺 敬•匠心”直播活動作為光明日報、光明網貫徹落實兩辦《意見》的一個重要項目,借助新媒體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播與傳承賦能,以年輕網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走近網民,吸引網民,感染網民,讓冷門的文化“火”起來。未來,要進一步創新傳播手段,除直播外,還可以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體技術,同時要與非遺界的專家們合作,讓傳播更具系統性、邏輯性、針對性。
在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司長陳通看來,非遺是一個宏大的體系,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1372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名錄的項目有39項。2017年被行業稱為非遺直播元年,直播+非遺成為最新的發展趨勢。非遺的教育和普及,與傳承人的態度和作為密不可分,希望更多傳承人可以參與到直播等方式的傳播中來,推動形成人人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
中央網信辦移動網路管理局副局長盧嵐則認為,網路直播作為移動端重要的新興業態,所以要主動適應、積極引領網路直播這樣一個新興輿論陣地,發揮網路直播在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領域的正面作用。未來,要深入挖掘不同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産特點,結合網路直播的傳播規律進行有針對性地策劃;不斷發掘新的非遺傳承人,鼓勵他們通過網路直播開展非遺傳承與傳播。
非遺文化如何更好的傳播和傳承,未來還可以有哪些新形式切入?中國篆刻藝術院院長駱芃芃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創作活動,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必然要和當下生活緊密相連,與現代高科技相結合,重新讓他有更寬廣的發展生存空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十竹齋木版浮水印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魏立中補充道,傳統文化只有從小播種在孩子們身上,優秀文化才得以傳承,作為傳承人應該義不容辭的把這門技術與藝術帶到更多學校,讓他進入社會,成為每一個人的驕傲。
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認為,非遺是一個非常傳統的文化項目,而網路直播又是非常現代的媒體方式,目前直播非遺是一個嘗試的階段,今後還應不斷完善,多選擇大眾關心的非遺項目,提前做好準備,加深研究性以及文化影響力,只有這樣才能讓非遺“活”在大眾身邊。
鬥魚直播黨委書記、副總裁袁剛在現場分享了鬥魚在直播正能量上的積極探索,並表示,未來將加大在正能量直播方面的投入,採用多種手段更好的為直播行業的良性發展和經濟發展做出服務,例如“直播+電商”,讓非遺更多的走入到平常百姓家裏,讓每一個網民都可以很容易接受到非遺的內容和相關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