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四川8月7日訊(廖興友)大暑時節,四川眉山市東坡區復興鄉邵子村,萬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豐農業)的鳳凰李基地裏,350畝鳳凰李正“貪婪”地吮吸著噴灌系統送來的“營養”。龍頭裏噴出的可不是水,而是生豬的糞液。萬豐農業將3500頭生豬産生的糞便進行沼氣發酵,乾濕分離,幹糞堆積肥田,沼液通過管道輸送到鳳凰李基地進行澆灌,創造了飼養生豬、糞養李樹、殘渣還田的良性迴圈生態鏈。
創建種養迴圈達標場 養殖企業污染物自産自銷
眉山市東坡區是四川省生豬調出大縣,截至今年7月,全區存欄生豬65.7萬頭,年出欄生豬5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近5000戶,其中年出欄生豬500頭以上的規模養豬場262個。
曾經,東坡區面臨的狀況是,生豬養殖標準化程度低,糞污綜合利用率僅為30%,畜禽養殖污染點多面廣。同時,東坡區還有蔬果種植面積達57萬畝,全區90%以上的耕地進行了流轉,種植戶需肥量大,化肥使用多,對環境造成污染。
矛盾如何協調?今年,東坡區明確構建種養迴圈農牧互動新格局,實現中央迴圈綠色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今年7月,全區開展了種養迴圈達標創建活動。該活動通過驗收生産管理、糞污處理設施、環境衛生、糞污綜合利用等項目,綜合評定養殖場是否達標,糞污的處理和利用,佔到了評定打分的70%。
萬豐農業便是東坡區首批核定通過的種養迴圈達標場。在萬豐標準化的飼養間,自動化清洗設備將生豬糞便衝入水泥隔板,然後進入收集處理池進行乾濕分離,分離後,生豬糞便變成20%的幹糞和80%的沼液,幹糞經過堆存發酵自然發酵,最後埋入李子園肥田。沼液則經過沉澱、分解、稀釋後,經過果園鋪設的12000米灌溉管網,輸送到果園每個角落。
“一頭豬就是一隻生物反應器。”萬豐農業公司總經理陳忠華説,一頭豬加上一棵李樹,通過植物、牲畜、微生物的有機組合,完全可以實現養豬場污染物的零排放。陳忠華算了筆賬,使用沼液替代化肥每畝節約成本800元以上,加上灌溉節省的人工費,種養迴圈設施每年可以為公司節約約40萬元。
簽訂三方協議 種養迴圈實現共贏
如今,青銀蔬果專業合作社與萬家好統一簽訂了協議,雙方約定,萬家好負責架設管網免費提供肥料,合作社則負責肥料的調度與使用。合作之下,合作社近6000畝的果園苗圃基本可滿足用肥需求,萬家好每日需要處理的近70立方米沼液也有了去處。
“我最先用萬家好提供的有機肥,所以我的李子最甜的。”青銀蔬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銀一臉自信地説。他口中的“萬家好”,是當地最大的生豬養殖廠,該廠生豬存欄量超過8000頭。一年半以前,萬家好糞污處理由生化處理達標排放向種養結合轉變,羅銀第一個與萬家好簽訂協議,免費使用企業提供的有機肥。實踐證明,萬家好提供的糞污肥料,種出的李子品質極好,羅銀合作社的業主們紛紛加入其中。
“以種定養 種養迴圈”實現互惠共贏
“東坡區大多數養殖企業不可能像萬豐一樣擁有‘一場一園’。種養迴圈要發展起來,不能單純依靠企業‘自我消化’,還要在一定範圍內進行配置。”東坡區畜牧獸醫局副局長吳偉説。東坡區依據當地的種植類型、土壤肥力、灌溉需求等制定養殖存欄數,以商品豬養殖場為例,根據核定,東坡區劃定,每100畝種植果樹養殖場最高存欄量為200頭,蔬菜最高存欄量為150頭,大田作物為100頭。
根據以種定養標準,區畜牧局指導種養殖戶簽訂糞污綜合利用的協議,協議中還加入了第三方——監督方,由所在鄉鎮政府或村委會對種養雙方提供和使用肥料的情況進行監督。
如今,這樣“一養殖業+沼氣+綠色種植”的模式,在蘇東坡老家——眉山市東坡區悄然興起,它將種植業和養殖業無縫對接,既消納了畜禽排泄物,又推進了種植業品質的提升。在此基礎上,東坡區依據土地的種植類型、土壤肥力、灌溉需求等,核定養殖場最高存欄量,由養殖戶(企業)、種植戶、所在鄉鎮或村社簽訂三方協議。在鄉鎮村社的監督下,曾經毫不干涉的養殖戶與種植戶攜手,通過“以種定養 種養迴圈”互惠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