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首次呈獻古代“影像” 《洛陽宋金時期磚雕影像展》在京開幕[組圖]

發佈時間: 2017-05-03 18:10:28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楊佳  |  責任編輯: 楊佳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2017年5月3日,恭王府多福軒多了百株牡丹,當日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與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磚畫青史——洛陽宋金時期磚雕影像展》在這裡揭幕。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中國網訊(記者 楊佳)2017年5月3日,由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與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聯合主辦的《磚畫青史——洛陽宋金時期磚雕影像展》在北京恭王府揭幕。

此次宋金雕磚影像展,打破傳統影像必須通過照相機、攝影機呈現的概念,首次將中國古代墓葬發展史上建築水準和藝術成就最高的宋金時期的磚雕和壁畫作以中國古代的“影像”的形式呈獻給觀眾。活動旨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活起來”的重要指示,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磚畫青史——洛陽宋金時期磚雕影像展》展出的磚雕有人物宴飲雕磚、侍者備食雕磚、樂舞雜劇雕磚、門吏鞍馬雕磚,有祈求多子多福、富貴平安的童子雕磚和牡丹雕磚,還有標榜自己尊崇孝道、祈求得到神明護佑的孝子故事雕磚等等,這些以社會生活情景為描摹對象的雕磚,生動形象地記錄了當時的世俗、風物,直觀地展現宋金時期的社會生活狀況。展覽由“錦鯉芳宴”“守護出行”“伎樂娛情”“長宜子孫”“富貴牡丹”和“大善至孝”六個部分組成,每部分既相互關聯又各自獨立。

“事死如事生”是中國古代的喪葬理念。受這一理念影響,古人非常重視墓葬的設計和營造,很早就形成了模倣地上居室的佈局與功能建造墓室的傳統,這一傳統到宋金時期發展到極致。在宋金時期,中原一帶流行倣木結構磚雕壁畫墓,墓室周壁有磚砌的立柱、鬥栱、門、窗等建築構件和磚雕的人物、動物、花草、傢具等裝飾物。磚雕是墓中的精華所在。

展品除了雕磚實物外,還有雕磚拓片以及壁畫影像和視頻短片,四者動靜結合,相輔相成,既豐富了解讀展覽的形式,同時也提高了觀眾的觀看興趣。

展覽由恭王府博物館館長孫旭光與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館長朱世偉擔任總策劃。孫旭光説,希望人們通過恭王府這個活態文化空間,更加直觀地了解洛陽地區宋金時期的建築、繪畫以及民俗生活,在感受古人美好願望的同時,也會為中國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藝所嘆服。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此次雕磚影像展,主辦方不僅選取了數件象徵吉祥富貴的“牡丹紋”雕磚,還特意從洛陽運來百株牡丹,希望“甲天下”的洛陽牡丹和宋金牡丹雕磚交相輝映,在恭王府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展覽在熱烈而隆重的氣氛中開幕,恭王府博物館館長孫旭光致開幕詞。參加開幕式的專家學者有: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主任孫旭光,著名書法家、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原黨組書記羅楊,中國新聞出版傳媒集團董事長《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總編輯馬國倉,國家博物館副館長李六三,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軍,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晉宏逵,洛陽文物局副局長、黨組成員淩興武,洛陽文物局原局長、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理事會理事長郭引強,大眾攝影雜誌主編徐艷娟,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袁廣闊,經濟日報社王玲,國家博物館研究員霍宏偉等來自京內外文化博覽及攝影界的專家學者出席了開幕式。

恭王府作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在深入挖掘、梳理和研究“王府文化”同時,積極保護、傳承和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打造內涵豐富、底蘊深厚、展景交融、雅俗共賞、寓教于樂的“活態文化空間”。經過數年的摸索與實踐,逐漸形成了藝術、非遺、影像、公共教育等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是一座以古代墓葬實物為陳列內容、反映古代墓葬文化發展演變的專題性博物館。博物館由古代墓葬、古代壁畫和北魏宣武皇帝景陵三大展區組成,共展出上至西漢下迄宋金9個朝代的26座墓葬和墓內出土的數以千計的器物、磚雕、壁畫和石刻,展示了古都洛陽廣博深厚的文化底蘊。

據了解,此次影展由鄭虹和徐嬋菲聯合策展,王衍達協助策劃。展覽將持續兩個月,到7月3日結束。

1   2   3   4   5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