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2月19日訊(記者 齊凱)今天上午,由文化部外聯局主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中國演出行業協會、中國文化譯研網協辦,中國文化國際旅行社承辦的“中國演藝走出去”品牌譯介與傳播高級研修班在北京開班,來自全國各省市的150余位從事“演藝走出去”的管理者和業務骨幹參與了此次研修班培訓。
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副局長朱琦、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黨委書記李金生、中國演出行業協會副會長崔寧、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暨中國文化譯研網)主任黃卓越等相關領導出席此次會議並致辭。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局翻譯處處長蔣好書主持了開班儀式。
朱琦在講話中提到,目前全國共有1萬多個藝術表演團體,2015年共計演出200多萬場,觀看人次達9億多人次,國內演出市場規模達475.43億元,表演藝術觀眾與日俱增。表演藝術在促進民心相同及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貿易和傳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當代表演藝術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名片正走向世界。做好演藝品牌的對外譯介和傳播、克服語言障礙與文化障礙、避免低品質語言和翻譯對演藝作品和機構的負面影響至關重要。因此,他鼓勵各位演藝和文化交流工作者真正通過作品講好故事,做好宣傳,真正挖掘、呈現和展示表演藝術內蘊藏的文化內涵和價值,使之真正成為有品味、有品牌、有影響、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優秀項目。
李金生介紹了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近年來在“走向世界”中的成果,目前集團公司平均每年在境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200百多個城市舉辦各類演出展覽和綜合文化活動4000余場,全球年度觀眾總量超過1000萬人次。他表示,多年對外工作的經歷讓他深切地感受到翻譯對於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但就目前情況來看,中國演藝作品仍然存在劇目選擇、譯介,以及市場運作能力等短板問題,希望此次研修班的舉辦,能切實提高對外翻譯與傳播能力,實現品牌譯介與傳播的規範化、專業化、國際化。
崔寧在致辭中強調了翻譯在演藝方面的重要性。梅蘭芳、張火丁及話劇《茶館》等在海外成功演出,都離不開翻譯人才的支援。目前,演出行業對高級翻譯人才的需求迫切,培養懂得演藝資訊、精通品牌譯介的傳播人才十分必要,本次研修班課程設置既有基礎性的用詞用語規範,又有針對不同藝術形式、門類、機構的專題輔導和適應性很強的國際公關技能,更有專業老師指導整理專業資料,希望各位學員學有所獲。
黃卓越在致辭中表示,翻譯對演出主題內容起到點睛作用的同時,也在組織中起著基本的交流溝通作用,要講好每一個中國故事,改變粗放式的外傳模式,就要嚴格以工匠精神打造好語言仲介。作為文化部外聯局與北京語言大學共同建設的漢學家翻譯家平臺,中國文化譯研網為此次研修班成員提供了各個院團單位簡介、節目單等基本資料英譯版的審校修改和輔導支援,並將為更多走出去團體提供語言譯介和跨文化交流的精準化對接等平臺服務。
12月18日至24日期間,學員將接受包含政策學習、業務學習、翻譯及作業練習、經驗分享和主題沙龍等形式多樣的課程培訓,內容涉及演藝作品、演出場館及資料翻譯、品牌傳播等。擔任本期研修班語言輔導老師和專家均為具有多年從事對外文化演出經驗的一線文化精英,課程設置涵蓋了“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文化交流與展望、國際主流演藝市場介紹和譯介傳播要求、中外演出藝術交流合作流程與法律規範、歡樂春節等項目的譯介傳播、演藝節目的國際公關、中外藝術節規範及品牌譯介傳播案例、戲曲等項目的譯介傳播等。
據了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不斷上升,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日趨頻繁與密切,中國文化“走出去”步伐也不斷加快。近年來,中國演出藝術頻頻走出國門,唱響國際舞臺,但亦存在著翻譯不準確、劇目選擇和調整以及市場運作能力不足等問題。尤其是很多劇目被簡單直譯,不僅破壞了中國藝術原有的意境和美感,更是讓本就不太懂中國文化的外國觀眾難以理解和接受。比如,把《夜奔》翻譯成“在晚上跑步”,把梅派經典《宇宙鋒》翻譯成“宇宙刀鋒”,把《四郎探母》翻譯成“第四個兒子去看他的母親”。專家表示,克服這些短板和問題,才能提高國外觀眾對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演出藝術的認可與接受度,讓中國藝術闊步世界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