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圖 片

火箭軍的脊梁 中國戰略導彈部隊英才速寫

發佈時間: 2016-01-02 09:47:1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裴希婷
直接點擊圖片或者使用鍵盤'←' '→'鍵翻頁


“礪劍先鋒”譚清泉 攝影 彭偉


    從導彈專家、創新能手到技術骨幹,一個個科研先鋒發揮才智不斷登攀——

“智囊團”催生打贏新招數

已是淩晨,京畿一隅,火箭軍裝備研究院總工程師肖龍旭仍在伏案疾書,趕寫一份諮詢報告,為院黨委提供決策依據。

作為聞名全軍的“科研英才”,肖龍旭一次次捧回國家和軍隊科技進步獎項,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全軍十大學習成才標兵,榮膺當代發明家稱號。

和肖龍旭一樣,戰略導彈部隊許多導彈專家、創新能手和技術骨幹,進入各級黨委指揮決策層,擁有“重大決策監督權、長遠規劃參與權、科研項目否決權、諮詢報告提交權”。

作為技術密集的高技術軍種,戰略導彈部隊各級黨委始終把造就過硬技術人才隊伍作為系統工程來抓,形成一支由火箭軍導彈專家、基地技術尖子、旅團技術骨幹組成的三級技術人才隊伍。

某導彈旅高級工程師譚清泉,入伍39年始終堅守在實戰化建設一線,身患癌症仍奮力工作,留下“活就活在導彈旁、倒也倒在陣地上”的錚錚誓言,被表彰為首屆全軍踐行強軍目標標兵,中央軍委授予他“礪劍先鋒”榮譽稱號。

某研究所所長李賢玉,堅持把軍事科研當作打仗,幾十年如一日衝鋒在戰略導彈部隊資訊化建設的征途上,成功研發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某新型指揮資訊系統,開創了中國戰略導彈部隊資訊化建設先河。

為了讓尖子人才成為部隊邁向資訊化的技術支撐,他們挑選20余名導彈專家領銜資訊化關鍵技術攻關,選派技術尖子全程跟蹤新裝備研製生産,成建制輪訓導彈旅資訊技術骨幹,構建形成梯次銜接、體系配套的資訊化建設專門人才培養格局。目前,已形成3名院士領銜、130名國家和軍隊級專家組成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群體。

科技,為戰略導彈部隊的騰飛插上了堅實的翅膀。每年上千項科技成果問世,90%以上得到推廣應用,成為戰鬥力生成新的“增長點”;國家和軍隊科技頒獎臺上,常有戰略導彈部隊科技英才的身影——

導彈專家邱成龍傾注畢生心血創造“東風劍法”,在浩渺蒼穹繪出“中國彈道”,用生命之火熔鑄了彪炳韆鞦的大國劍魂;

導彈專家陳禮國紮根山溝45年,6次面臨生死考驗,編寫出我軍導彈武器裝備“爆炸”訓練唯一的指導性大綱;

“獻身國防現代化模範科技幹部”黃炳華、“草根發明家”陳學東、“武器監造官”廖平、“博士參謀”何玉彬……一個個科研先鋒用創新成果,詮釋著對戰鬥力建設的貢獻率。

數十載磨礪淬火,火箭軍部隊“專家方陣”成為科技奮飛的“領頭雁”;三級“技術尖子人才庫”匯聚了大批“科技精英”;導彈技術專家相繼進入作戰部隊決策層;大學生士兵群體出現在導彈訓練場、發射場……

  目前,火箭軍部隊已擁有工程院院士和一大批優秀中青年專家、政府特殊津貼享受者;全部隊具有大學本科學歷的軍官數量持續攀升,作戰部隊發射營長、發射連長90%以上擁有碩士、學士學位,科研院所中青年科技幹部六成以上是博士碩士。這些科研精英,成為推動部隊能打仗、打勝仗的“創新源”。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熱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