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謹教授臉上帶著一絲的憂慮。 中國網 楊佳 攝影
“年輕的時候讀魯迅,特別討厭‘九斤老太’,但是很快自己也變成了老人。”中國戲曲學院藝術委員會主任傅謹教授在29日舉行的第七屆“中國國際青年藝術周”高峰論壇暨新聞發佈會上感嘆。
在傅謹教授的臉上,始終帶著一絲的憂慮。論壇發言中,他打開了話匣子。
“我覺得我們青年的藝術表演人才的培養,大概是面臨比較嚴峻的問題,尤其是藝術人才演出培養成了很大的問題。”説起這個話題溫文爾雅的傅謹教授顯得有些“激動”。
“重西方的藝術,輕本國的藝術,這種傾向,我覺得是我們現在青年表演藝術人才的欠缺的一個根本原因,也是一個大環境的原因,這個大環境對我們來説壓力非常非常大。”
“傳統藝術的理論比較多的會去強調人的創造性,想像力,天才、靈感,等等,深受西方浪漫思潮的影響,可是我們真的不夠重視對傳統的繼承,也不夠重視技術的訓練,我們甚至對技術的訓練有很多奇怪的説法,説你訓練的再好,也只不過是匠人,請問你連匠人都做不到,怎麼當藝術家?”
“學校培養很多京劇演員,他們都是很好的演員,可惜的是他們到團裏面只能跑龍套,得跑很多年龍套才能夠輪上做主演。他的最好的時間就被這個體制耗盡了,而這個體制我覺得是對於青年藝術家的成長的一個非常嚴峻的束縛。”
“從50年代開始,我們整個演藝行業不斷萎縮,劇團在縮減。80年代以後,尤其在90年代以後演藝場所的萎縮更加嚴重。大家説從2000年開始,各個地方興建了很多演出場所,對,是興建了很多,但是從數量上來説並不真正改變這個趨勢,因為各個地方建這些演出場所的時候,把資源都建在標誌上的,高大上的建築,適合老百姓的演藝欣賞的要求的中小型的場所建設還是一個瓶頸問題。”
傅謹教授從價值觀念錯位、理論的誤導、體制問題、市場開拓四個方面闡述了當下青年藝術人才培養及中國傳統藝術所面臨的問題。他講的故事和例子,讓你感受到,他活在那個“冷清世界”裏,對那裏的痛楚有切身體會,所以可以娓娓道來。15分鐘的發言限制了發言的容量,卻打開了聆聽者的思緒,讓原本“安靜”的會場也隨著活躍起來,他的發言結束時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月光廳被掌聲淹沒。
傅謹起初言“‘九斤老太’對年輕人看不慣,不放心”,結尾語“期待民族演藝有非常輝煌的未來!”,緊鎖的眉頭未有絲毫的鬆懈。(中國網記者 楊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