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2014年5月13日在北京發佈的《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指出,一項“淮河流域水污染與腫瘤的相關性評估研究”的公開,初步明確了淮河水污染和流域內消化道腫瘤發病率之間的關係。
淮河是中國第六大河流,南北方地理分界線。自古便與長江、黃河、濟水並列為中國四大河流。數十年以來,淮河流域遭受到極其嚴重的污染。而同時淮河流域的癌症發病率偏高。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教授,原中國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楊功煥女士指出:由於環境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往往是長期小劑量暴露累計的結果,特別是對於腫瘤來講,時間跨度長,污染物質複雜,其誘因十分多樣,要確認環境污染導致腫瘤並非易事。
針對淮河水污染的研究歷經8年,研究結果以《淮河流域水環境與消化道腫瘤死亡圖集》(以下簡稱《圖集》)的形式面向公眾發佈。《圖集》從兩個角度清晰的證明了水污染導致了沿岸癌症發病率的提高。首先證明該地區存在污染,繼後10-15年,出現腫瘤高發,存在時間上的邏輯關聯關係;而污染範圍嚴重的地區,新發腫瘤的發生率、死亡率都相應更高,存在劑量反應關係。其次,證明不同來源的污染物質污染了當地的水環境,通過一定途徑,進入了人體,從人體的血液、組織中發現污染物質或其代謝産物。其污染物質是國際公認的導致相應腫瘤的致癌物質。因此,《報告》認為《圖集》研究過程中所體現出的研究思路在針對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這類研究時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鑒。
2013年發佈的對淮河流域地區消化道腫瘤死亡變化分析研究顯示:比對淮河流域地區人群30年死亡模式的變化趨勢時,顯示在污染最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即洪河、沙潁河、渦河以及奎河等支流地區,恰恰是消化道腫瘤死亡上升幅度最高的地區,其上升幅度是全國相應腫瘤死亡平均上升幅度的3-10倍。空間分析結果顯示嚴重污染地區和新出現的幾種消化道腫瘤高發區高度一致。
《報告》指出,研究者以其研究證明:建立“流域環境與健康數據庫,利用常規監測數據,通過空間分析,建立環境與健康問題的關聯關係,評價環境狀況,預警可能出現的健康問題”的必要性,使人們更加祈盼“環境與健康的綜合監測”制度的建立。
中國環境綠皮書《中國環境發展報告(2014)》由總報告、專題報告、年度環境大事記,以及年度指標、國際視野、調查報告等內容豐富的附錄構成,劉鑒強先生擔任主編。
環境綠皮書自2005年起由環保組織“自然之友” 編寫,每年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環境綠皮書重視從公民社會的視角紀錄、審視和思考中國環境狀況,以數據和事實説話,強調實證性、真實性,從而建立權威性。同時,環境綠皮書英文版也由荷蘭布裏爾學術出版社于2007年起持續出版,面向全球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