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兵快速登機
8月21日,在粵東沿海舉行的“突擊-2013”演習中,陸軍航空兵首次成為主角。100余架各型直升機,在海軍、空軍和陸軍地面部隊的協同下,完成了6個典型作戰行動的演練。
戰幕拉開,廣州軍區某陸航旅旅長、陸航突擊群群長李波擔任“紅軍”司令員,這也是陸航指揮員首次執掌“三軍令旗”。
“從‘配角’變成‘主角’,見證了陸航力量發展和作戰模式轉變。”李波介紹説,隨著多種新機型列裝,陸航力量擁有火力打擊、運輸、指揮等10余項作戰功能,成為連結各兵種作戰力量的重要紐帶,在一定戰術背景下,已經具備擔當戰場“核心力量”的條件。
在“紅軍”指揮所內,各兵種參謀將數據資訊傳遞到李波席位上。從電磁頻譜分佈情況到炮兵陣地開設位置,從裝甲分隊穿插路線到工兵開闢通路方案,涉及的專業近百種。
“陸航指揮員要想駕馭整個戰場,只熟悉直升機的飛行作戰遠遠不夠。”經過戰場態勢的研判分析,李波一面協調地面各部分隊開展行動,一面命令各直升機編隊調整空中作戰編組,戰鬥進程井然有序。
按照不同機型的性能特點,演練指揮所把空中作戰力量編成了偵察預警、火力打擊、空中輸送等不同作戰模組。李波説,就好比一塊塊隨調隨用的“積木”,能夠壘成各式各樣的“房子”,完成不同的作戰任務。
“我們的‘空中作戰模組’不僅能在地面編組起飛,在空中也要根據戰場情況進行調整。”李波説。
演練中,“藍軍”無名高地突然噴出一道道烈焰,瘋狂地向“紅軍”掃射,“紅軍”先遣部隊衝擊受阻。
緊急關頭,兩架運輸直升機在兩架武裝直升機的掩護下,緊貼著海面呼嘯而至,懸停、降落,穩穩停靠在無名高地左側的小山包後方,10余名特戰突擊隊員飛身躍下,衝向“藍軍”無名高地。直升機輕盈起飛,盤旋在預定空域。
一陣密集的槍聲過後,“藍軍”火力點變“啞”了。“我已成功破襲,請求返回!”特戰小組通過陸航攜帶型指揮終端召喚空中的運輸直升機。
空中盤旋的運輸直升機立即下降高度,搜索地面標識,快速著陸,特戰小組魚貫而上。
就在此時,“紅軍”地面裝甲突擊群在3號高地遭“藍軍”頑強抵抗,攻擊受阻,油彈食物藥品等紛紛告警。由於地面突擊群地處狹長的山坳裏,不便於地面車輛機動。地面裝甲突擊群通過攜帶型數據鏈終端,向空中指揮所發送彈藥、物資請求。
3分鐘後,數架運輸直升機在空中指揮所的引導下,吊挂油囊、搶修方艙,載入步兵戰車,裝載單兵食品及急救藥品,避開“藍軍”雷達偵察,繞開其防空火力網,超低空快速機動至3號高地前方。
卸載彈藥物資、運送危重傷員……地面裝甲突擊群迅速補充物資器材、調整火力部署,重新向“藍軍”縱深撲去。(來源:解放軍畫報攝影並撰文/特約記者 李三紅 覃明章 通訊員 鄭希勝 於晨)
【遠眺臺】
讓陸軍“飛起來”
廣州軍區軍訓部部長 鄭國躍
美國陸軍有這樣一條作戰理論:“能否利用地面機動部隊上空最低一層的作戰空間,是戰鬥勝負的關鍵。作戰雙方誰失去‘一樹之高’的優勢,誰就無法贏得陸戰的勝利。”陸航,被譽為“一樹之高”的空中殺手,通過資訊與武器系統有機融合,陸航加速走向綜合化、數字化、資訊化和智慧化,實現武器、火力、平臺“渾然一體”,成為低空戰場上的主戰兵種。從海灣戰爭到本世紀初,一些軍事強國陸軍地面力量始終與直升機並駕齊驅,促使飛行化陸軍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同時,縱觀軍事發展史,每一種新型作戰力量的産生,都會促使陸軍力量成分發生變化,目前已知的這些陸軍新型作戰力量,已使陸軍的力量結構由“平面陸軍”的編制結構,向“立體陸軍”“飛行陸軍”的編制結構轉變。
相關新聞 | |||||
|
文章來源: 解放軍報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 責任編輯: 楊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