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雲南彌勒縣,紅萬村多彩的彝族壁畫。中國網圖片庫 何東平攝
雲南省彌勒縣城西部的山區,居住著300多戶1200名阿細人(彝族的一個分支);恬靜的彝族村寨、古色古香的彝族民居、淳樸憨厚的彝族居民,這裡才是最後的香格里拉!
3月13日,祭火節的前一天下午,我們就進村去看動靜。村裏的婦女們或在為男人們準備活動裝備(編織草帽和松針簾、準備棕片遮羞布等),或在準備著明天長街宴(又叫長龍宴)的美食。小夥子從山上取來很多松針,準備著明天的長街松針宴鋪地用。明天跳月的場地已經張燈結綵。
3月14日(農曆2月初3),祭火節這一天,村裏的青壯男人一大早就會集中到村裏小學的操場,用五色土顏料在臉上和上身繪上與火有關的奇異圖案,腰部挂上用棕葉、棕片、地板藤、麻布、松針等編織的“裙服”圍住下身,個別人索性敞著,什麼不穿,全身赤裸。頭上則用不同的野草、莊稼、野果裝飾一番,也有的摹倣原始人類用樹皮、樹葉遮體。他們一個個用粗狂的跳動和吶喊,揮灑心靈的慾望,釋放原始的激情。很多外地遊客也不由自主地學樣裝扮起來。
村裏的老人們三五成群在街上吹拉彈唱彝族族的歌謠,他們吹著樹葉或竹笛,彈撥著自製的五弦琴,拉著自製的二胡,衝滿激情地唱著彝族族歌謠。村裏的老太太有的在小學堂的草坪裏搖著吱吱叫的紡車,紡起棉線線來。有的在家門口擺出古老的石磨磨豆腐。
阿細跳月最能體現彌勒人的放縱。隨著“火神”的進場,接著男人、女人、孩子排隊繞場一週,像儀仗隊接受檢閱。紙糊的“火神”被尊放在場地的中央,祭祀的舞蹈,透著蠻荒時代的不羈和放任。文身遮面的男人,魚貫跳過火堆、跨過火陣,將手中的木叉、槍棒投入火中,意味著除盡所有的災害、污穢和邪魔。直到後來,“火神”也融化在了那一蓬熊熊的烈火中。
阿細人從四面八方涌進來。小夥子繃緊身板,撥弄著鏗鏘有力的大三弦,姑娘們燦若桃花,激情歡歌。他們圍著篝火縱情跳躍。還有一些小夥子抬著一桶黃泥醬,逢人就潑撒,無數遊客就這樣被捲入激情的洪流。這就是“阿細跳月”!數百人劃一的舞步捲起了滿目的紅土,紅土飛揚,迷了人的眼,只留下血脈賁張的身體———這是山谷裏的盛宴,送給每遊客的禮物,帶著最最初時的氣息。
彝族阿細人對火充滿著崇拜,一切源於一段關於火的傳説:傳説遠古的阿細部落沒有火,阿細的祖先過著沒有燈光的夜生活,不僅吃的是生肉,還時常遭受野獸的侵襲。一次水災過後,一位名叫木鄧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鑽又磨,漸漸地,終於在農曆二月初三這天鑽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種。自此,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莽荒時代,五色土地上的莊稼才得以熟食,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阿細人把傳説中鑽木取火的發明者“木鄧賽魯”當作“火神”祭祀,這個習俗便一代又一代傳承了下來。
紅萬村的墻壁上到處都畫滿了壁畫,這些壁畫又處處表達著彝族人對火的崇拜。
相關新聞 | ||||||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 責任編輯: 楊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