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雲南彌勒縣,紅萬村祭火節,龍樹下,紋身蒙面的小夥子們圍著“畢摩”巫師鑽木取火。中國網圖片庫 何東平攝
位於雲南省彌勒縣城西部的山區,居住著300多戶1200名阿細人(彝族的一個分支);恬靜的彝族村寨、古色古香的彝族民居、淳樸憨厚的彝族居民,這裡才是最後的香格里拉!
今年3月,我們來到雲南紅河州哈尼族自治州彌勒縣西一鎮紅萬村,有幸目睹了彝族“祭火節”這個以祭火崇拜為主題的原始古老的民族節日的精彩場面。
3月13日,祭火節的前一天下午,我們就進村去看動靜。村裏的婦女們或在為男人們準備活動裝備(編織草帽和松針簾、準備棕片遮羞布等),或在準備著明天長街宴(又叫長龍宴)的美食。小夥子從山上取來很多松針,準備著明天的長街松針宴鋪地用。跳月的場地已經張燈結綵。
3月14日(農曆2月初3),祭火節這一天,村裏的青壯男人一大早就會集中到村裏小學的操場,用五色土顏料在臉上和上身繪上與火有關的奇異圖案,腰部挂上用棕葉、棕片、地板藤、麻布、松針等編織的“裙服”圍住下身,個別人索性敞著,什麼不穿,全身赤裸。頭上則用不同的野草、莊稼、野果裝飾一番,也有的摹倣原始人類用樹皮、樹葉遮體。他們一個個用粗狂的跳動和吶喊,揮灑心靈的慾望,釋放原始的激情。很多外地遊客也不由自主地學樣裝扮起來。
村裏的老人們三五成群在街上吹拉彈唱彝族族的歌謠,他們吹著樹葉或竹笛,彈撥著自製的五弦琴,拉著自製的二胡,衝滿激情地唱著彝族歌謠。村裏的老太太有的在小學堂的草坪裏搖著吱吱叫的紡車,紡起棉線線來。有的在家門口擺出古老的石磨磨玉米。
中午,長街宴開始,村民將昨天下午從山上採集來的新鮮松針葉撒在石板路上作為餐桌,春天的氣息撲面而來。村裏的長老們在“龍頭”——神樹下率先坐下。其他村民和賓客都席地而坐。形成了幾百米長的獨特的長街宴席。大家開懷暢飲,大塊吃肉,談笑風生,十分熱鬧。
中餐之後,便開始了“鑽木取火”“阿細跳月”等活動。“畢摩”是村裏的巫師,在他們的導引下,祭火師們在龍樹下面,用最古老的方式,迎取新一年的火種。
枯木的小孔裏放置了少許火藥,今天的阿細人再不需要像先民那般勞苦上三天三夜。祭火師以極快的速度搓動著木棒,樹孔裏的溫度漸漸升高,人們將引火的火草不住地往裏填塞,並包裹在洞口四週。村民們舉著木削的棍棒手舞足蹈,“嘔嘔”地發著單音節的歡叫,那聲音好似遠古的迴響。青煙從樹孔裏嫋嫋升起,“突”地一下燃起大火。火種被莊嚴地請入靜候在一旁的火盆,然後再引燃火神手中的火把,村民們抬著火神遊街。芒鑼震天,爆竹齊鳴,浩蕩的送火隊伍遊走在各個院落。大人們此時自顧自地調著情,他們癲狂地擺弄著身體,用誇張的動作誇張地調笑著自己和別人,毫無忌憚地表達著他們對生殖器的崇拜。
阿細跳月最能體現彌勒人的放縱。隨著“火神”的進場,接著男人、女人、孩子排隊繞場一週,像儀仗隊接受檢閱。紙糊的“火神”被尊放在場地的中央,祭祀的舞蹈,透著蠻荒時代的不羈和放任。文身遮面的男人,魚貫跳過火堆、跨過火陣,將手中的木叉、槍棒投入火中,意味著除盡所有的災害、污穢和邪魔。直到後來,“火神”也融化在了那一蓬熊熊的烈火中。姑娘們燦若桃花,激情歡歌。他們圍著篝火縱情跳躍。還有一些小夥子抬著一桶黃泥漿,逢人就潑撒,無數遊客就這樣被捲入激情的洪流。這就是“阿細跳月”!數百人劃一的舞步捲起了滿目的紅土,紅土飛揚,迷了人的眼,只留下血脈賁張的身體———這是山谷裏的盛宴,送給每遊客的禮物,帶著最最初時的氣息。
相關新聞 | |||||
|
文章來源: 中國網 |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 責任編輯: 鄭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