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機動車、採暖和餐飲排放對北京強霾污染“貢獻”超50%[組圖]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13-02-04  發表評論>>

(晚報)(1)霧都“貢獻者”

一位市民帶著口罩從一個冒著白煙的煙囪下經過(2月1日攝)。在經歷了霧霾“侵擾”的1月之後,北京在久違的陽光和藍天中迎來2月的第一天。1月份,北京共出現4次霧霾天氣過程,比往年同期明顯偏多,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多。除了冷空氣活動偏弱、低層風力小、濕度大等天氣原因外,工業生産的氣體排放、日益增多的汽車帶來的尾氣、建築工地的土方作業等也都成為霧都的“貢獻者”。新華社記者張宇 攝

新華網北京2月3日電(記者吳晶晶)中國科學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研究組3日發佈的監測結果顯示,1月份京津冀共發生5次強霾污染過程。機動車、採暖和餐飲排放對北京強霾污染的“貢獻”超50%。

“就北京而言,機動車為城市PM2.5的最大來源,約為四分之一。其次為燃煤和外來輸送,各佔五分之一。油氣揮發和局地烹飪排放近年來有快速上升趨勢,應加緊控制,工業和地面揚塵應進一步改善。”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説。

他説,京津冀區域應重點控制工業和燃煤過程,重點在於燃燒過程的脫硫、脫硝和除塵;同時要高度關注柴油車排放和油品品質。

中科院分佈在京津冀區域的15個PM2.5監測站監測顯示,1月份京津冀5次強霾污染分別發生在1月6日至8日、9日至15日、17日至19日、22日至23日、25日至31日。其中第五次污染過程中PM2.5大於300微克/立方米的時間超過50小時。

專家對污染物成分分析後認為,席捲我國中東部地區的強霾污染物化學組成,是英國倫敦1952年煙霧事件和上世紀40至50年代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混合體,並疊加了我國特色的沙塵氣溶膠,是人為粗放式排放和自然生態被破壞的直接後果。

中科院于2012年9月啟動了“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研究。專項首席科學家賀泓介紹,該專項計劃用5年的時間,以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為研究區域,闡明區域灰霾形成的機制,研發致霾關鍵污染物的控制技術,為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學可行的技術和政策解決方案。

1   2   3   4   5   下一頁  


相關新聞
·全國多個省市出現霧霾天氣 局部能見度不足200米[組圖]
·霾伏今晨消散 京城“驚現”藍天 [組圖]
·北京陰霾天氣下的美麗霧凇[組圖]
·北京霧霾減弱 但雨雪影響地面濕滑[組圖]
·今日京城再遭重度霧霾侵擾 [組圖]
文章來源: 新華圖片 本網部分展示作品享有版權,詳見産品付費下載頁面。購買請撥打010-88828049中國網圖片庫諮詢詳情 責任編輯: 董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