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説,在改革開放之初,受法制不完善的時代條件限制,推進改革往往比較粗放,那麼今天,在法律體系形成、法治理念高揚的新時代背景下推進改革,于法有據是改革的基本前提。
這次修改憲法,彰顯了憲法權威,其必將促使我國的法治建設向新的高度挺進。憲法是興國之本,這次修改憲法,也更加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強國夢。
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實現我國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保障。有學者提出,我國正迎來一個歷史性拐點。對於全面進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來説,也莫過於此。
我們不能因此而抱有等待的態度,在這個問題上應當“只爭朝夕”,最終形成程式與實體並重,執法者與相對人法律地位平等,“為民執法”過程中相對人受到執法人員尊重的新常態。
在這一過程中,增進全社會對城管執法的了解和理解,加深對城管執法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從被動到主動,從配合到參與,從反感到信賴,從受“管理”到“主人翁”。
因為國家的總體安全關係著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建設,關係著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長治久安,關係著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
人民陪審員面向我們祖國的國旗公開宣誓,是人民陪審員對其將忠於憲法和法律,誠信為民司法,公正廉潔司法,自覺接受監督,作出鄭重承諾,這在增強人民陪審員自身使命感。
正是現行一些作法違反訴訟法有關規定,才造成了立案難,使有訴求的當事人陷入起訴困境,或只能通過“體制外迴圈”尋求救濟。這不應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司法權力正常權威運轉允許存在的異化現象。
“兩高”報告一齣爐,讚美多於批評。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為我們的法官和檢察官們交出的成績單讓人民滿意,無論是對過去一年工作的總結,還是對下一年的工作安排,都是非常亮眼的。
無論從哪些方面對我國的憲法特點進行理解和概括,都不難看出我國憲法在我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中所居的核心地位和具有的最高效力。
如果遇到了當事人需要法律援助的時候,特別像徵地拆遷這樣的重點案件,司法過程當中可以提供法律援助。總而言之,通過各種司法措施,讓老百姓能夠接受,能夠承認司法的權威。
《行政訴訟法》制定之初,我國尚處於計劃經濟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下對於行政機關的監督,難以滿足對於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合法權益保護的需要。
在比較法學上,學術界一般認為,西方存在歐洲大陸法係和英美法係兩大影響深遠的法係。二元化的法院體制 法國採用二元化的法院體制,專設行政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普通法院審理除行政訴訟案件以外的所有案件。
刑法的修改在以往規定行賄屬於犯罪應受刑罰的基礎上,這次又進一步加大了對其所做處罰的力度。這對於促進司法在懲治違法行為方面公平、公正具有重要的意義,亦具十分重要並深遠的戰略意義。
現代政治的一個重要特質是法治政治,法治是世界各國走向富強的必經道路。英國法治的演變、發展是尊重傳統的經驗理性化過程,也是代表人類智識上共性的合理性法治資源借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