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海兵海將”

時間:2023-02-02 14:16:28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徐小龍 丨 責任編輯:孫玥

“蛟龍號”雖然只能搭乘3個人潛入深海“龍宮”,但圍繞它工作的“海兵海將”加起來有幾十個人,他們每個人都十分重要。少了哪一個,“蛟龍號”都有可能“迷失”在深海“龍宮”中。這些“海兵海將”的本事有多大呢?


總指揮目不轉睛地盯著大螢幕

在“蛟龍號”的母船上,有一間“現場指揮室”,這裡有一塊巨大的螢幕,顯示著“蛟龍號”不同角度的狀態,還有各種數據資訊,比如“蛟龍號”下潛的深度、“龍珠”裏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經緯度等資訊。

目不轉睛盯著大螢幕的人,是“蛟龍號”下潛工作的總指揮。他手裏拿著一部對講機,隨時與各崗位的科考隊員保持通話。“布放潛水器!”隨著他一聲令下,“蛟龍號”被緩緩放入海中。“我是這個船上‘最沒用’的人。”總指揮衝著我嘿嘿一笑,説道。

“您就是拿指揮棒的指揮家呀,離開了您,‘蛟龍下潛’這曲子可就演奏不好啦!”

“你快去採訪採訪‘的哥’‘蛙人’‘氣象護法’吧,還有那些‘海兵海將’。”低調的總指揮似乎在下“逐客令”。

“‘的哥’是誰?”我下定了決心要打開總指揮的話匣子,繼續賴著不走。總指揮終於轉過身來,“正好這會兒不忙,我好好介紹一下他們。他們都很了不起!”

我心中暗喜,作為科學記者,最高興專家打開話匣子了!

潛航學員完成培訓時一起合影


“深海的哥”

他們就是駕駛“蛟龍號”潛入深海航行的人,被大家稱為“潛航員”,就像航太員操控航太器一樣。

我們國家第一批潛航員有兩人,一位叫傅文韜,另一位叫唐嘉陵。他們都是從幾千人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經過長達5年的嚴格訓練,才成為合格的潛航員。

2013年,第二批潛航員的選拔和訓練開始了,有6名大學畢業生幸運地成為潛航員學員,其中還有兩名女生。經過多年的下潛實踐,現在,他們也都成為了正式的潛航員,可以獨立駕駛“蛟龍號”遨遊深海。

“這8個人現在都在船上,他們可是咱們國家的寶貝啊!‘蛟龍號’每次能否安全完成下潛任務,真的要依靠他們過硬的技術和沉著冷靜的應變!”總指揮指了指大螢幕。

此時,8名潛航員都聚集在“蛟龍”周圍,有的在調試推進器,有的在擦拭密封蓋,有的在檢查電池……他們正給“蛟龍”做一次全面檢查,為明天的下潛做好充分準備。大螢幕上,他們忙碌的身影不時閃現。

“他們就像開計程車的‘的哥’,乘客需要去哪,他們就駕駛‘蛟龍號’去哪,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帶著乘客安全抵達深海目的地。”總指揮將視線移到了桌上的“蛟龍號”模型。

“我們未來真的會在深海建造城市嗎?”我很好奇。

“我覺得一定會的!不久的將來,往返深海將不再那麼困難,深海也將不再那麼神秘。在深海裏穿梭的‘蛟龍號’會像計程車一樣多。到那個時候,只要考取‘蛟龍駕駛證’,‘的哥’就可以上崗了。”總指揮笑著説。

“別忘了還有‘的姐’,哈哈!”我補充道。

7000米級“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入水的一瞬間


“科學旅客”

“蛟龍號”的乘客才是“蛟龍號”的真正使用者,他們都是海洋領域的科學家,海洋地質、海洋生物、海洋化學等各個領域的都有。

還記得前面故事中的“首席科學家”嗎?在沒有“蛟龍號”之前,他們的海洋工作異常艱辛,就像“抓娃娃”一樣難。

用“盲人摸象”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工作的難度一點兒都不誇張,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才能夠摸清楚深海“這頭大象”的模樣!

搭乘“蛟龍號”直接下潛到深海,讓“盲人重見光明”,科學家們都無比興奮!

不過,想要成為“蛟龍號”的“科學旅客”,可沒有那麼容易!

他們雖然不用經歷數年的訓練,但也要滿足身體和心理等各項指標要求。

登上“蛟龍號”之前,他們要接受下潛人員培訓,也就是“乘客集訓”,熟悉“蛟龍號”的工作原理,掌握一些基本操作規範。就像作為計程車乘客,需要明白繫上安全帶的重要性一樣。還要進入“蛟龍號”裏面,在試驗水池中下潛幾米深度,演練幾次。看看身體狀況有沒有變化,也觀察一下他們長時間在“龍珠”這個狹小的空間裏,心理上是否能夠承受得住,有沒有心慌、焦慮和恐懼等心理應激反應。

通過了這些訓練,才可以搭乘“蛟龍號”下海。

“蛙人”正為蛟龍號挂攬繩,幫助蛟龍回歸母船


“臍帶蛙人”

“蛟龍號”每次完成任務浮出海面後,大家總能看到一艘橡皮小艇快速駛向它。

小艇上有4位身披救生衣的勇士,科考隊稱他們為“蛙人”。

我很早就聽説過“蛙人”這個詞,他們是海軍中一個特殊兵種的稱呼,他們會身穿潛水服,手持水下武器,在海水中長時間閉氣潛泳,完成水下作戰任務。

後來,我在海上石油鑽井平臺上見到了“蛙人”,他們主要負責水下石油管道的日常保養,需要背負著沉重的潛水設備在水下連續工作。

“蛟龍號”的“蛙人”和前面説的這兩種“蛙人”的共同點,就是都需要很好的水性,但工作內容不同,我稱他們為“臍帶蛙人”。

小艇快速靠近海面上搖搖晃晃的“蛟龍號”,4位“蛙人”:一位負責駕駛小艇,控制好方向和動力,讓小艇一側剛好搭在“蛟龍號”上;兩位都趴下身子,用雙手緊緊抓住“蛟龍號”頂部的扶手,減小它在海面上搖晃的幅度,把小艇和“蛟龍號”緊緊連在一起;最後一位手拿兩根纜繩,一個跨步登上“蛟龍號”,快速將纜繩挂在“蛟龍號”的“頭頂”。

他們完成這一系列動作,不過十幾秒時間。特別是在天色已晚、海況不好的時候,更需要他們快速把“蛟龍號”帶回母船,防止它“隨波逐流”,消失在茫茫大海。

那根纜繩就像連接母親與孩子的臍帶,連接著“蛟龍”和母船。“臍帶蛙人”就是挂接和解掉纜繩的人。

無論海浪有多大,他們都要搏擊風浪,努力為“蛟龍”管好“臍帶”。

潛航員和科學家完成下潛任務後激動的向大家揮手


“氣象護法”

“明天有氣旋來襲,不適合下潛!”船上的氣象專家手拿一張氣象預報圖,來到總指揮面前。“好,明天的潛次取消,等天氣好轉再進行。”總指揮立即暫停了第二天的工作任務。

“瞧,我們的‘蛟龍號’也要靠天吃飯呀。明天天氣不好,氣象專家説停,咱們就必須停!”總指揮笑著説。

“如果天氣不好的時候,‘蛟龍號’堅持下潛,會發生什麼呢?”我腦袋裏瞬間冒出了這個問題。

“硬著頭皮下潛,會很危險!母船會在風浪中搖晃得很厲害,科考隊員站都站不穩,解開固定纜繩後,‘蛟龍號’可能會在劇烈搖晃中直接滑落進海中,灌進海水。還記得‘阿爾文’嗎?它就是灌水了,十幾年不能用。另外,即使下潛成功了,想要再回到母船上來,也是很困難的,洶湧咆哮的海浪會製造很大的麻煩!”總指揮非常嚴肅地回答。

“所以我們要聽氣象專家的話。他們可是‘蛟龍’的‘氣象護法’!”總指揮看出了我的緊張,又補充道。

第一次下潛的科學家開心地接受“潑水禮”


“海兵海將”

還記得“大洋一號”科考船上的船員嗎?“向陽紅09”上也有這麼一支隊伍,從船長、大副、二副、三副到水手,從“老鬼”“二鬼”“三鬼”到“小鬼”,他們就是船上的“海兵海將”。

沒有他們專業化的工作,“蛟龍號”也不會取得這麼多成績。特別是第100潛次的時候,“蛟龍號”差一點兒就回不來了。要不是“老鬼”及時出馬,拿出了看家本領,“蛟龍號”可能會步“阿爾文”的後塵!

你瞧,“海兵海將”多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