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

時間:2022-11-01 09:58:04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作者:劉堅 丨 責任編輯:孫玥

2022年5月6日,廣東省湛江市坡頭區本土疫情爆發,海上石油最早的發源地——南海西部石油基地正處在疫情中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是什麼英雄,在疫情來臨的危機時刻,為了服務職工、保障生産,履職盡責,鐵肩擔當、挺身而戰。筆者走近他們,帶您一同感受特殊時期這些可親可敬的普通員工,感受他們用實際行動真切付出、真抓實幹背後傳遞的海油力量。

返航的直升機群

一 、清晨6點的電話

謝沁是被一陣急促的鈴聲吵醒的——婉轉、悠揚的系統鈴聲,是爸爸的。身側的被子被掀開,隨後是拖鞋相撞的聲音。謝沁聽到媽媽嘟囔了一句:“不是要這個時候回單位吧?”兩秒之後,就聽到爸爸沉穩地回復,“好的,我馬上回去。”

這裡是中國海油南海西部石油基地。5月8日的清晨6點,本土疫情籠罩下的港城,天還未破曉,謝沁家裏卻已經燈火通明。“官渡冷鏈倉爆發疫情了,你還回單位?如果橋封了,回都回不來!”謝沁聽媽媽這麼説。

“工期緊,沒辦法。我還是得去看看。”爸爸説完就出了門。

在驚濤駭浪中乘拖輪轉戰于各個平臺

如果不堵車,1個小時後,謝沁的爸爸謝樹軍將抵達十多公里外的廠區,那裏有爸爸駐廠留守的同事,謝沁聽説,他們在加班趕項目工期,爸爸會和大家一起。

在謝沁的記憶裏,這是爸爸第一次這麼早出門。

“我不願意爸爸回去上班。”謝沁的語氣有些複雜。儘管疫情還未大規模席捲各地,但隨著感染數據不斷攀升,口罩、防護服開始成為微網志常駐熱搜詞,身處疫情中心區外的人都隱隱焦躁起來。

高懸于頂的病毒陰影,讓謝沁開始有些資訊敏感。“每天睜眼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微網志刷疫情數據。”疫情新聞接連不斷,謝沁的心情在安定和焦慮之間往復,如同彈珠。

爸爸為什麼要在這麼危險的時候回廠?那裏可是疫區!謝沁不明白。

海是遼闊,平臺是孤獨

與謝沁不同的是,才上二年級的周宇暗暗希望爸爸上班。

“爸爸對我太兇了,如果他在家,肯定要盯著我上網課。”調皮的男孩子,總期盼著“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

周宇的爸爸周輝也要駐廠了。他帶好換洗的衣服,還把行軍床帶上了。後來證明,他是對的,這一進廠,就是將近二十天不能回家。

疫情管控很快加碼。橋封了、路封了,周輝單位裝備技術湛江分公司機電作業部,也實行封控,他回不了家。

生産協調、調度、採辦員都到了,連差兩年就退休的蘇新南蘇工也搬著馬扎床來了,周輝不免有些意外。

“別看了,能出海的都出海了,而且估計他們要等疫情過了才能回來。我這老頭也要出力啊。”蘇工話不多。

分離器吊裝前的準備

二、海上急需的材料必須運出去

大家都知道,陸地有疫情,但不能影響海上的生産。今年的生産任務特別重,文昌合併運營項目事關重大,這項目在滿足中海油有限湛江分公司文昌油田群穩産任務的同時,將解脫一艘油輪應用於有限深圳分公司新油田開發,為響應集團區域資源整合生産優化理念做出貢獻。項目一旦實施,合併運作將極大降低整個文昌區域油田的運營成本,起到重要的提質增效示範作用。

但項目實施太不順利了。年初是上海、深圳,現在湛江又爆發本土疫情,材料無法到貨,人員無法落實。

急需方案、急需大量特種裝備、急需各種設備材料、急需有經驗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

在疫情中心的湛江市坡頭區,人出不去,物料進不來。但海上的“深海一號”適應性改造項目、文昌電力組網項目都急需施工。這支伴隨著海洋石油一起成長起來的隊伍,當然知道這裡面的緊迫。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安全要守住。在抗疫保産的艱難時期,一支支黨員突擊隊悄然而生。幾個作業部都是副經理作為駐廠保産的核心,他們統籌協調抗疫物資、現場規劃隔離區域、組織解決生活區域各類棘手問題。廠內很多同志負責搬運、籌備出海物資。

搶時間鬥風浪

項目推進的過程中,硝煙、暗礁如影隨形。有些材料在坡頭,疫情的中心。各條村都自己進行了封閉,車輛無法通行。公司領導層急得無法安眠,一次次視頻會議、一次次電話溝通。非常時期非常事,這群海油人,又拿出啃硬骨頭的勁兒——找地方領導溝通、找防疫中心通過綠色通道快速進行核酸測試、電話聯繫廠家發貨……多方努力,晚上九點多,司機冒著不能回家的風險把管材運進了廠區,白天已經勞累了一天的周輝、徐文昭、蘇新南等人,又積極投入到搬運工作中。

蘇新南再過幾年就退休了。第一天進廠,他只睡了三個小時。白天困得不行時他就在忙碌的間隙靠在廠區的椅子上小憩一會。公司叉車搬運組人手不夠,他主動放棄休息開起了叉車。年輕人在他的感召下,個個都自告奮勇,當遇到叉車手臂無法企及的物資,更是肩扛臂拉。

物資、材料按規格型號分箱裝好,準備裝船出海時,天已濛濛亮,大家才發現,廠區不具備洗澡的條件,已結鹽巴的工衣已經變硬了。

“顧不上,吃飯、洗澡、睡覺這些的,等閒下來才想得起,幹起活來誰想得起這個?”武晨法淡淡地説。他是新來不到兩年的大學生,疫情爆發就在社區做志願者協助大規模核酸檢查,因長期穿著防護服汗水滲浸,雙腿皮膚感染已經潰爛。但當單位打響抗疫保産攻堅戰時,他又來了!

人在大海中是多麼渺小

三、海上所需的設備必須造出來

分離器必須趕在六月份出海,但材料到四月底都沒辦法到貨。五月初材料好不容易陸續回廠,5月6日湛江本土疫情爆發,只有一個月的時間!夏季颱風説來就來!

設備安裝是項目最為關鍵的一環,它對天氣的要求極其嚴苛,只能在浪高1米以下的海況環境中作業。7、8月份南海颱風頻發,本想趕在颱風來臨前的窗口期大幹,無奈疫情就在家門口。陸地有疫情,海上生産是不停的。還是得抓緊時間施工。大家知道,項目延期,對於油田來説,無疑是一個噩耗。

現實比較殘酷,因為疫情嚴重,坡頭區已經被切斷了和其他地方的聯繫,廠區離被封控的家屬樓不足百米,進廠就意味著解封前再也出不去了。設施改造作業部在群裏説明瞭情況,設計經理李春祥來了,建造經理盧敏時來了,結構組對的工人們也紛紛加入其中!

白天大家憋著一股勁,談方案、趕進度,和正常上班差不了多少。但到了晚上,沒有地方洗澡,蚊子成群嗡嗡亂飛,即便是勞保衣服、安全帽把皮膚都包得嚴實,蚊子還是隔著工衣咬,隨便抬手一拍,就能拍死好幾個。

夜幕降臨,轉戰下一個平臺

任務重,條件艱苦,隔離在廠裏更讓人感覺孤苦,這個時候領導藝術顯得尤其重要。

“每當我們工作上有過不去的坎、有突破、家裏有情緒,領導們總以恰當的方式給我們鼓勵,他們是怎麼知道的?太奇怪了!”駐廠奮戰15天的項目經理謝煥群翻閱著公司領導給他發的每一條微信,心有感觸。

簡短的訊息在員工中加油鼓勁的作用很明顯。一位安全監督這樣描述這種激動:“在烈日下,在狹窄的工房中,十多天無法回家,被新冠病毒感染的數字一天天增多,而且就在自己的城市,家人擔心我,我更擔心家裏的人。施工開展不順利,生活條件惡劣,大家的情緒都容易低落。突然聽到領導打來的問候電話,我心頭一熱。領導們沒有忘記我們這些堅守崗位的工人們!”

問候、關懷讓駐廠的員工感受到強大的動力,兩三天后,大家覺得反正晚上沒有別的事,與其閒著拍蚊子,不如幹點活。自覺加班的人越來越多,焊花點亮寂靜的廠區,夜了,不能再敲敲打打影響周邊的群眾休息,咱就幹焊接的活。40年合資、奮鬥、壯大的歷程,讓即便是最普通的海油員工,也有著時刻想著他人的素質。這在艱難困苦的日子,在霧氣瀰漫的疫情籠罩下,猶如一束光,讓人看到了希望!

就是這群人,讓進度反倒趕超了計劃,最終,分離器提前三天完成了陸地製造工作。

文昌油田作業區日常

四、遠在海上的日子

在海上找油本來就是險中求勝的事:颱風虐襲、海況複雜、平臺傾覆、船舶失事、原油洩露……有比陸地更大的風險,如高懸在海油人頭上的一把刀。傳染性極強的新冠病毒,對於猶如密封孤島的一座座平臺來説,更是兇猛異常。基於此,28天的倒班制度緊急調整,陸地上的人需隔離14天,核酸正常才能上平臺,為了海上的正常生産,有些員工在平臺超過56天!

長時間漂泊在海上,人容易焦慮、抑鬱,集團派來了心理醫生。

裝備技術公司的員工不能倒班,為了趕工期,他們在文昌作業區實行小迴圈,在南海西部海域實行大迴圈。也就是,工人們在其中一個平臺完成其中一個工序,立即奔往下一個平臺,而不是和往常一樣,到陸地海休等待新的項目開工再出海。

分離器吊裝前掛鉤

幾十個日日夜夜堅守,大家都由6個小時的倒班換成了12個小時,甚至有的時候17個小時。文昌幾個平臺同時開工,工序重疊的時候,平臺一下子兩百多號人,沒有床,就打地鋪,甚至累了直接躺在甲板上。鋼板冰冷硌身還在其次,輪機的轟鳴聲、切割機尖銳的噪聲、絞車發動和備用電機開動,戴著耳塞也聲聲刺耳,累了一天又睡不好覺真是難受!

更加難受的是坐著拖輪轉戰于各個平臺。在文昌13-2完成管線鋪設已經是深夜十點,連夜坐上拖輪趕赴文昌13-6。身體已經極度疲累,天公還不作美,拖輪啟程不久就大浪翻涌。船上的人們隨著海浪東歪西倒,剛入肚不久的宵夜也吐了出來。就這樣奔波與勞累,第二天八點,各個崗位又站滿了人。

被感染數字還在增加,疫情還在繼續,周宇開始天天盼著爸爸回來。深夜,謝樹軍接到女兒的微信——爸爸,我們只能呆在家裏,保護好自己。而你們都換上戰甲,逆行而上。每個人都要堅守自己的崗位。我會好好學習的,請爸爸放心!

駐廠搶修泥漿泵

周輝放不下對兒子的牽掛,但他又感到自己是如此幸運,因為自己畢竟在陸地,有兄弟和自己並肩作戰。他知道,有些同事,是一人在獨腿平臺上堅守。如果是自己,三十多天一個人獨自在海上生産生活,又是怎樣一番滋味?他不敢去想。

又是出海時,海是舊浪,文昌已常新!新舊文昌合為一體,解脫後的奮進號將“遠嫁”南海東部發揮新的價值。電力組網改造後的文昌油田引入風電,海上採油將迎來更多的綠能;新增巡檢機器人將智慧油田推向一個新高度……這些,最基層的海油人或許知道,但又或許不懂,他們是平臺、甲板上,油污滿身又滿頭大汗的群體,他們與巨大的機械為伴,與怒吼的海浪搏鬥;他們沉默不語,但他們攜手奮鬥、他們辛勞犧牲……

從吊籠下平臺

這就是疫情下的海油,它是轉動的鑽頭,忙碌的加氣槍,轟鳴的大裝置,流動的油氣流;它又是一雙雙被汗水浸透的工鞋,一條條家裏人關注的微信,一個個撥出去無法應答的號碼,一個個家庭女人和孩子的等待。它是如此心酸又如此浪漫,如此平凡又如此光榮。

南海西部,這片海上石油的起源地,重上一千萬方,是多少人的期許?即使是疫情,也不能阻擋海油人堅守的信念。盡己所能,堅守崗位,海洋強國的征程中,有你,有他!

大海證明!

(謝沁、周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