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生態環境部直屬單位第一艘專業海洋監測船,“中國環監001”號距離2019年7月16日首航正好三年時間。對生態環保人來説,在陸地上開展環境監測工作大家早已輕車熟路,但在海上是如何開展環境監測的?又會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記者跟隨著此次出海的監測團隊登上了“中國環監001”號一探究竟。
圖為“中國環監001”號 邢飛龍 攝
繞了渤海40圈的“全能型選手”
7月16日中午12點左右,隨著最後一根纜繩被解開,“中國環監001”號海洋監測船再次起航,開始了為期12天的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以下簡稱海洋中心)2022年渤海監測夏季綜合航次工作。海洋中心船管辦副主任王陽告訴記者,“中國環監001”號承擔著黃渤海海洋環境監測、調查任務,同時還具備海洋環境監測現場培訓、技術交流、科學研究等綜合能力,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作戰平臺之一,是掌握黃渤海海洋環境狀況的流動實驗室,也是黃渤海突發海洋環境事件的應急指揮船。
據介紹,“中國環監001”號總長49米,型寬9.4米,滿載吃水2.5米,總噸位596噸,最大航速13.5節,續航力1500海裏,自持力7—10天,定員38人。“雖然我們的船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快的,但它的各項性能更符合我們開展監測工作的實際需要。”王陽告訴記者。
圖為船艙外景 邢飛龍 攝
從2019年7月16日首航以來,“中國環監001”號共組織實施黃渤海環境監測、渤海應急監測等51個航次任務,海上作業230天,航行21082.7海裏,共計完成1331余個站位的水樣、沉積物樣和生物樣品的採集和分析工作。“這個航行里程相當於繞了渤海近40圈。”王陽説。
在船上的二號濕實驗室,有個海洋監測獨特的設施——豎井。王陽告訴記者,“這口豎井直通船底,搭建了多通道海水採樣管路,能夠滿足多種物理、化學等走航實時線上監測需求,在船航行的時候,可以通過它來實現海洋環境的實時監測。”
圖為實驗室內直通船底的豎井 邢飛龍 攝
“用這套二氧化碳走航設備還能觀測到海洋表層的二氧化碳分壓情況,這樣就能搞清楚這片海域究竟是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還是在釋放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而且這些監測數據可以同步發送到海洋中心的數據庫中。”海洋中心高級工程師鄭楠是海洋碳監測領域的專家,她在走航式二氧化碳分析系統前向記者解釋道。
在“中國環監001”號上,共有一幹、兩濕三個實驗室。幹實驗室主要承擔海洋環境監測中海洋化學多個要素的前處理、分析測試和海洋生物樣品的固定、鑒定及沉積物樣品的分割處理等;濕實驗室主要承擔線上監測及走航觀測、海底淺地層剖面測量、單波束和多波束水深地形測量、側掃聲吶海底地貌勘測、海洋磁力測量、走航式溫鹽深和海流斷面測量、直讀式溫鹽深剖面儀及採水系統(CTD)採樣控制等工作。
不僅如此,在“中國環監001”號上還搭載了CTD、浮游生物、微塑膠採樣設備、走航式二氧化碳分析系統、箱式採泥器、聲學多普勒海流剖面儀(ADCP)、多波束、淺地層剖面儀等相關船載監測調查儀器設備,以及先進的衛星通訊網路、視頻會商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滿足海水環境全要素監測採樣需求,還可滿足物理海洋、海洋地質與地形地貌調查勘測及海洋測繪等學科全天候實時、同步觀測和現場科學實驗的研究需求。
海上監測“三高”澆不滅工作熱情
“其實,在海上搞監測有‘三高’,和在陸地實驗室裏的區別還是挺大的。”當聊到在海上作業時,海洋中心2022年渤海監測夏季航次首席科學家、研究員王震深有感觸:“危險系數要更高。我們出海都會給大家買保險,好多保險公司都不願意承保,願意承保的保費高,保額低;痛苦系數高,天天漂在海上,暈船是大多數人都必須要扛過去的,即使暈船,也要堅持著在做實驗,實在受不了了就趴在實驗室的桌子上休息一下,然後又繼續工作;技術要求高,這跟在陸地實驗室裏做樣品分析有很大不同,例如很多監測項目對海水樣品體積是有要求的,不能多也不能少,因為船體晃動,所以我們的手要更穩更快,眼睛也要更尖才行。”
“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們出海時突然遭遇局部8級陣風,海浪都打到了三樓駕駛室的高度。”王陽回憶道,“我們當時只能緊急下錨穩住船身,忍著天暈地轉戰風鬥浪等風過去。後來從海事AIS系統回看,我們的船在海上拖著錨被風吹出了一道十幾公里長的勾型船跡。”
圖為甲板全景 邢飛龍 攝
正當記者在船艙中好奇地四處觀望時,船上的廣播忽然響起,正在各自忙碌的隊員們紛紛放下了手頭的工作,往甲板上跑去,原來是一批監測設備運到了碼頭上。只見一名船員開動吊機,熟練地將四五個人才能搬動的儀器設備一台臺吊到了船上,監測人員則齊心協力將設備搬進了實驗室。沒過一會兒,滿滿一車的監測設備就完成了裝卸。“由於海面上顛簸比較大,一些對精度要求高的儀器其實是不能放在船上的,”王震告訴記者,因為每次出海監測地任務不同,需要的監測設備也不盡相同,所以除了船上已有的一些必備設備之外,他們還會根據具體任務將其他設備從陸地實驗室搬到船上。
頂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考驗,海洋中心的監測人員在“中國環監001”號上圓滿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監測任務。三年來,“中國環監001”號獲取了豐富的黃渤海環境監測數據,為深入打好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和突發海洋環境事件的應急響應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數據支援。在監測規範化及新監測技術研發方面,完成了多項標準和設備的海上技術驗證工作,首次實現了海—氣二氧化碳交換通量研究與監測在生態環境部、自然資源部及高校間的合作,規範化了監測技術,為早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提供了技術支撐;完成了微型實驗室法走航營養鹽技術驗證及監測應用,突破了多項技術難題,真正實現了長時間、高準確度測定,為應對近海富營養化監測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不僅如此,目前海洋中心還在船上開展了包含微塑膠在內的新污染物方面的監測和研究。
“我們的隊伍中有很多人都走過了四大洋,有的還參與過南極和北極的科考,但大家從來沒有厭倦過,”在船艙裏吃午飯時,王震笑著告訴記者,“很多同志都是連續作戰,有的前一天剛結束十幾天的航行任務,今天又上船來繼續戰鬥了。”
採訪結束後,記者站在碼頭上看著“中國環監001”號緩緩駛離。在驕陽之下,碧海之上,白色的船身格外醒目。船上的隊員們紛紛向岸上揮手致意,他們又一次踏上了征程,只為探索和保護這片生命的“搖籃”。(中環報記者邢飛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