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廈千萬間,雪域換新顏。
光陰荏苒,六十一甲子,歷史見證高原滄桑巨變。
那曲羌塘草原,伴隨海拔高度的起伏,一個個嶄新、整齊的高原村落出現在藍天碧水間,一面面鮮艷的五星紅旗點亮了家家戶戶的屋頂。
無論是散落在藏北草原的農牧民房舍,還是集中于城鎮街區的居民住宅,都傳遞著一個強烈的資訊,西藏人民的居住條件和人居環境正發生著歷史性的深刻變化。
有這麼一組數據,西藏和平解放後、民主改革前的調查顯示:全區沒有住房的人口占到總人口的90%以上,廣大牧區以帳篷為主要居住方式,按當時人口計算,每人平均居住面積不足3平方米。連人身自由都沒有的廣大農奴的住房條件極其悲慘。
時至今日,我區城鎮每人平均住房面積達到33平方米,農牧民每人平均住房面積達到22.83平方米,真正意義上實現了居者有其屋的夢想。
“以前,我們住的是破舊的木板房。現在,一家四口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安居新房,還購置了電視、冰箱等電器,生活是越來越好了。”達孜縣德慶鎮德慶村村民巴桑提起安居工程,眼裏透著喜悅的光彩。
在西藏,像巴桑一樣住房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的農牧民,截至目前已達27萬戶。在他們身上發生的可喜變化,無不得益於自治區于2006年開始實施的農牧民安居工程。
“十一五”伊始,自治區黨委、政府決定整合資金,實施以農房改造、興邊富民、遊牧民定居和扶貧搬遷為重點的農牧民安居工程,這一舉措將徹底改變廣大農牧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面貌。
2006年,自治區黨委、政府明確提出,到“十一五”末期,使全區住房條件較差的27.48萬戶中的80%,即21.98萬戶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房屋。
安居工程以“政府扶一點、援藏幫一點、銀行貸一點、群眾籌一點”的方式,最大限度降低了農牧民群眾建房成本。從普通農牧民家庭到絕對貧困戶,補助標準從1萬元到2.5萬元不等。以“宜改則改,宜建則建,宜遷則遷”的原則,尊重農牧民群眾的選擇,尊重農牧民群眾的生活習慣。通過5年的努力,西藏農牧民安居工程取得了巨大成績,不僅提前1年實現了“十一五”規劃的目標,而且使全區所有住房條件較差的27.48萬戶農牧民群眾全部住上了安全適用的房屋。到目前,全區有140余萬農牧民住上安全適用的住房。
現在,在西藏廣大的農牧區,最吸引眼球的是一棟棟嶄新的住房,它們或是獨家小院,或是整齊劃一連成一片。安居房成為西藏農牧區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安居工程建設中,自治區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和總體要求,積極推進配套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安居工程建設所到之處,農牧民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還過上了有滋有味的好日子,生活更有奔頭了。
2008年,自治區財政整合資金108億元,實施農村通電、通路、通水、通訊、通郵、通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六配套”建設。農牧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步伐加大,農牧民住上了新房,用上了自來水,還看上了電視,聽上了廣播。
在實施安居工程過程中,為了增強農牧區民房抗震設防能力,確保農牧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自治區從2009年起對全區農牧民已建農房實施抗震加固,並對新建安居工程同步實施抗震設防。截至2010年10月底,已對41384戶新建農牧民安居工程進行了抗震設防,完成投資2.7億元。
針對行政村公共設施和基礎設施薄弱環節,我區對全區500個行政村,開展了農家書屋、綜合文化體育設施建設、村級廣播文化資源資訊共用、流動電影服務、村衛生室醫療設備完善、太陽能公共照明、村莊道路建設、農村垃圾污水整治、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村莊綠化美化工程等十項工程,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和環境綜合整治的試點工作,對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品質、保障農牧民身體健康、促進農村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
要“安居”,更要“樂業”。在安居工程的帶動下,農牧民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過上了文明幸福的生活,紛紛稱讚安居工程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幸福工程”。
在拉薩市,廣大群眾抓住機遇,利用當地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紛紛組建了農牧民採石隊、運輸隊、施工隊、木工隊、繪畫隊等參與工程建設,有效解決了農牧區富餘勞動力就業問題,農牧民的腰包比以前更鼓了。
在林芝地區,農牧民群眾紛紛依託自家的新居開起了家庭旅館,搞起了富有特色的“體驗式旅遊經濟”。風光秀麗的高原牧場、風味別致的藏餐藏味、藍天白雲間獨特的藏式民居,吸引了眾多自駕遊的愛好者和組團遊客在此停留。
昌都地區察雅縣卡貢鄉,在安居工程實施期間,積極開展特色産業項目和庭院種植經濟,帶動當地農牧民自力更生,發家致富。經過幾年的發展,如今卡貢鄉經濟林木種植已達1100多畝,老百姓的收入逐年增多。
通過60年的努力,我區廣大群眾居住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在雪域高原的各個角落,隨著農牧民安居工程建設的夢想成真和農牧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農牧民的思想觀念和生産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如今的西藏各族農牧民過著富足而幸福的生活。本報記者 黃志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