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更多推薦

倒計時30天 揭秘冬奧服飾裏的中國密碼

2022-01-04

2022年2月4日,世界各國的運動健兒將匯聚東方,共赴一場冰雪之約。這場長達16天的邂逅,不僅是運動員們冰上逐鹿的全球盛事,更是一本千年長卷,向世人娓娓道來中國的故事。在這本長卷中,服飾作為開篇,是這場冬奧會打通中國與世界的第一語言。

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長、教授,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制服設計師賀陽正在整理制服樣衣素材。中國網記者 王月博 攝

傳承 服飾是民族符號

在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陳列著我國各個朝代、時期以及不同民族的各類服飾。漫步其間,是一次與時空的交互,更是一場美的喚醒。在“時空”的盡頭,是民族服飾博物館“當家人”賀陽的工作室。在這間並不寬敞的工作室中,滿是民族符號的碎片,與充斥在其間的北京冬奧制服樣衣、圖紙形成強烈反差,但又相得益彰。傳承、民族,是這次冬奧制服的標簽,也是此次冬奧制服設計師賀陽難以割捨的設計情節。

取自北京冬天的晨光,霞光紅是熱情與朝氣的象徵;取自陶瓷珍品霽藍釉,天霽藍是活潑與開闊的象徵;取自萬里長城的磚塊,冰山灰是持重與端莊的象徵。另搭配瑞雪白與墨色黑,北京冬殘奧會工作人員、技術人員、志願者17個品類、3套服飾由此誕生。每種顏色都有不同寓意,每套搭配都是對民族文化最好的傳承與詮釋,它們不僅只是一套服飾,而是一本剛剛翻開的書。

説起對選色的斟酌,賀陽的眼裏有光閃過,她談起了自己的兩個執念——“從組委會來説,他們起初是不贊成一套服飾上有這麼大面積的黑色。另外,灰色的選用,也冒了很大的風險。”在冬奧組委早先給出的核心圖形標準色中,包括紅、藍、綠3種顏色,以及標準色黑和白。但在具體設計中,賀陽果斷將綠色排除在外,新增了深灰的配色。“在我們國家的傳統中,綠色是間色,不夠大氣、持重。”而灰色雖然也並非正色,但在視覺體驗感上,給人以冰山險峻的視覺效果,此外,灰色也更能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筆墨丹青呈現出來。在工作人員與技術人員的服飾設計上,紅黑搭配是衣服的主色調,這也是源自對民族文化的解讀。“在古時,帝王拜祖祭天身著的冕服,都是以紅黑配色為主。在體現皇家威嚴的同時,也有端莊、肅穆的意味。”作為服務冬殘奧會場內外的工作人員和技術人員,身著紅黑配色的服飾,不僅給人以穩重、踏實的信賴感,同時也能更好地被識別。

賀陽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中國網記者 王月博 攝

智慧 設計講究“道法自然”

大國智慧,在於慎術、在於節用、在於自然。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思想精髓,如今,它也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始終。賀陽深諳其中深意,於是,她將這種智慧物化于形,在服飾上靈動。

山區賽道、長城,是此次冬殘奧制服上,最搶眼的兩大圖形設計。但在具體的勾勒上,卻是最樸素的演繹——山是寫意的線條,長城是抽象的斜道,沒有過度的臨摹,也不會刻意地修飾,看似漫不經意,是留白的無限遐想與意念。“少即是多,這是中國的哲學,也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這種來自祖先的智慧,至今依舊在民間很好的留存,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賀陽對設計的理解、對此次冬奧服飾的理解。“我們在民間考察中發現,貴州苗族依舊沿用古法工藝製衣。”比如,用稻草做度量衡,丈量布匹長短;用砑石磨衣,打造光面效果;用牛血染布,延長布料使用壽命……慎術、節用,是蘊藏在他們服飾中最大的禪意——不過多展示精繡紋樣、不過度使用製衣技巧,儘量簡化製衣工序、最大程度節約物料。這種物盡其用,還原物品本真的方式,在賀陽看來,是對造物者最大的敬重,也是中國人始終敬畏自然的態度。

這種設計理念,在這次冬奧制服的設計與製作中也得以沿用。“我在剪裁風格上儘量簡化,圖案不需要在破衣後重新拼接,而是用素色搭配。”化繁為簡,不僅將物料盡可能節約,同時也讓核心圖案更加搶眼,層次清晰。

劉莉教授(二排左七)與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團隊人員合影。(供圖:北京服裝學院)

創新 進步是為了更好的回歸

“2008年,北京奧運會提出的口號是‘世界給我15天,我給世界5000年’,文化是我們想要擦亮的標識。而這次冬奧會,我們更強調的是科技和創新。”作為“雙奧”設計師,賀陽對於繼承與創新有著自己的理解。但在冬奧會、冬殘奧會的運動員服飾設計中,我們更多地看到了創新的紮實落地。

“這是中國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高亭宇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的參賽服飾,僅上衣就由4塊布料構成。對於高精尖運動員來説,每一塊布料的選擇,都有可能給他們造成0.01秒的速度差距。”在國家冬季運動服裝裝備研發中心主任、北京服裝學院教授劉莉的腦海中,有400余位國家隊運動員的清晰畫像——身高、體重、運動幅度、重點部位……這是接到冬奧運動員服飾設計與製作任務後,縈繞在她和團隊成員腦海中長達3年、上千個日夜的探究與苦想。

這是中國首次獨立完成運動員系列服飾的設計與製作,也是“科技冬奧”首次在科技部立項。劉莉接到的任務要求是——快、護、暖、美。為達成這一目標,劉莉及團隊應用3D列印技術,將優秀運動員以1:1比例完全還原製成人體模型。同時,為400多位國家隊全體隊員進行三維掃描,通過儀器測控分析運動員運動中的姿態規律。經過2000多份手稿設計、超800小時的風洞測試、110多款樣服打版,締造了運動健兒獨一無二的“冬奧戰服”。“冬奧組委對於服飾的厚度有標準要求,我們要在這個標準之下,儘量通過材料的替換、優化,降低對運動員速度的阻力。” 從項目階段性研發成果來看,在高山滑雪這個項目中,劉莉團隊設計的服裝比國際上購買的先進服裝總阻力要下降4%。

冰雪項目運動員參賽服。中國男子速度滑冰運動員高亭宇曾在2018年平昌冬奧會上身著圖中服飾,模特按照本人1:1比例還原製成。中國網記者 王月博 攝

短道速比賽服採用防切割材質,防“護”運動傷害;智慧控制“碉堡”羽絨服,為運動員禦寒保“暖”;上千顆水晶人工縫製,打造運動之“美”視覺盛宴……每一次的創新,都是為了更好地應用;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天性的回歸。

一次次從無到有的構建,都是對自我的超越;

一次次從傳承到創新的突破,都是對更高境界的破圈。

這是奧運精神,也是大國風範。冬奧倒計時30天,拼搏不止于場內。用服飾講述中國,讓世界讀懂中國。

《幀像》|中國網新聞中心出品

監製:蔡曉娟

編導:魏婧 吳聞達

策劃/記者:劉佳

攝像:王月博 吳聞達 趙超

後期:趙超

包裝:周海偉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2-01/04/0b4eed5a-8b27-4f9a-9bc9-ebb83c8554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