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更多推薦

三十六載"中華第一車" 我為"你"值乘最後一個冬季

2020-01-23

K3國際聯運列車上,孫國祥在餐車片刻休息時望向窗外的夜色。中國網記者 劉維佳 攝

每週三早晨7點27分,K3次中俄國際聯運列車從北京準時出發,開往7818公里以外的莫斯科。這趟列車穿越中國、蒙古、俄羅斯,沿途停靠30多個車站,單程耗時131個小時,往返需要13天,是我國線路最長、耗時最長的列車,被稱為“中華第一車”。

1960年5月開始運作的K3列車如今已走過一個甲子,行進的路程可繞地球近1200圈。今年60歲的孫國祥與K3列車同齡,1982年退伍後到北京列車段,1984年5月到國際聯運,1996年成為列車長。今年10月,孫國祥將退休,告別他值乘了36年的國際聯運列車。

從乘務員到列車長,從年輕小夥兒到花甲之年,36載聯運之路的經歷背後,是讓孫國祥難以説出再見的聯運情懷。

“一天聯運人,一輩子聯運人!”

國際聯運列車途經蒙古國境內美景。孫國祥供圖

60年一甲子,對於國際聯運和孫國祥來説,都是不平凡的數字。

能夠進入國際聯運,孫國祥有強烈的榮譽感和自豪感,“國際聯運的制服是定制的,胸前有國徽,衣袖處有CHINA字樣,我們肩負著特殊的責任與使命。”在孫國祥眼中,國際聯運從事外事工作,面對的是外賓,代表了中國鐵路,代表著國家形象。

“剛開通的那些年,這趟列車的乘客大多是外交工作人員、留學生和西方發達國家遊客。”孫國祥介紹,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中俄之間往來更加密切,蓬勃發展的出境遊讓K3列車在旅遊旺季時甚至一票難求,“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這趟車幾乎成為球迷專列,票很難買得到。”

墨綠色車皮、燃煤取暖、煤炭鍋爐、老式風扇……在高鐵快速發展的當下,這輛國際聯運列車似乎顯得有些落伍。這樣的條件下,孫國祥堅持了36年,“熱愛才能堅持。”

列車運作的13天,孫國祥幾乎不閒著,隨時巡視車廂,關注車廂溫度,記錄值班日誌,幫旅客解決各種問題。

“K3列車旺季滿編10節車廂,淡季滿編6節車廂,每年有9個月採暖期,走一趟車要燒煤近10噸,乘務員要自行用鐵鍬一鍬一鍬將煤炭放入鍋爐中取暖,很辛苦,休息時間很少。”孫國祥説,列車經歷13天運作入庫後,乘務人員還要進行9天的整備,車廂衛生、用品準備、補充燃煤等全部需要乘務員自行完成。雖身為列車長,孫國祥經常到一線親自參與所有工作,並做安全檢查,在他心裏,大家親如兄弟,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張床,他與別人沒什麼不一樣。

“60年了,這趟列車風風雨雨走到今天尤為不易,我們聯運人用自己的無私奉獻和滿腔熱血維護著中國鐵路的國際形象,無論怎樣,這種精神要傳承下去。”作為第二代聯運人,孫國祥身上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前輩的榮譽感感染著他,如何繼承老一代聯運人的光榮傳統,將“笑顏面對一切困難,熱情服務四海賓朋”的聯運精神傳承下去,是他心中不變的執念。

今年10月,孫國祥即將退休,36年聯運路上的點滴,讓他有諸多不捨,“這幫兄弟們要幫我辦個退休儀式,可我真不敢想退休的那一天,太捨不得了!捨不得聯運的大集體,捨不得沿途的風景,捨不得旅客,捨不得徒弟……一天聯運人,一輩子都是聯運人啊!”孫國祥哽咽了。

“不想師父退休,他是我的大‘靠山’!”

K3國際聯運列車上前,孫國祥為徒弟周湘峰整理聯運制服。中國網記者 劉維佳 攝

K3國際聯運列車行駛途中,周湘峰寫值班日誌,孫國祥在旁“監督”。中國網記者 焦元 攝

孫國祥是國際聯運名副其實的老大哥,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他對同事都很關心,關注他們的情緒變化、身體狀況、家庭情況等,大家習慣稱他“孫車”、“老大”。

在孫國祥的職業生涯中,徒弟很多,但在收山弟子周湘峰身上,他寄予了更多期望,“周湘峰跟了我9年,算是聯運第三代人了。大學生懂得多,肯學肯吃苦,又年輕,今年剛30齣頭,正是有幹勁兒的時候,希望國際聯運在他這一代更輝煌。”

周湘峰,85後,2010年大學畢業後以俄語翻譯身份進入國際聯運工作,2011年正式走車後跟著孫國祥。2019年,在師父的鼓勵和建議下,周湘峰考取列車長。從門外漢到可以獨當一面的列車長,周湘峰的每一步跨越都離不開師父孫國祥。

“孫車不擅長口頭的表達和説教,他總説‘言傳不如身教’,遇見衛生不合格的地方,他就親自拿起掃帚和抹布直接去做,你在旁邊看幾次肯定學會了。遇到旅客有問題我解答不了,孫車帶著我去解答,慢慢的我也知道怎麼做了。”9年來,師父的親力親為傳授給周湘峰很多經驗,而遇事見微知著、細心、全面是讓周湘峰更佩服的地方。

2019年8月末,列車進入俄羅斯境內連續陰雨天,車廂內氣溫很低,有天早上很早,一位奶奶穿著羽絨服站在車窗前,孫國祥早起巡車時發現,馬上意識到是否因車廂溫度過低而身體不舒服,經詢問了解奶奶因為太冷導致心臟不舒服。因未到供暖季,車內燃煤不足,孫國祥馬上安排用車上做飯用的煤臨時燃煤提高車廂溫度,還拿來了更多毛毯,熬了熱粥,奶奶身體狀況慢慢變好。

“這樣的事兒太多了,孫車是實實在在將旅客放在心上的。”周湘峰説。2011年,莫斯科回北京的K4列車抵達伊爾庫茨克車站後,三名中國籍在俄打工人員用擔架抬著一名因後背脊椎粉碎性骨折而欲回國治療的工友,擔架過寬無法進入車門,孫國祥用毛毯製成簡易擔架,將病重旅客抬入包廂。一路上,他重點關注四名同胞,為他們熬粥、煮麵條、包餃子。又擔心到站後因背部傷勢趨重無法再用毛毯抬下車,決定拆卸包房小桌和車窗將病人送出,並提前與北京站聯繫,確保靠窗位置有站臺接應,為病重旅客到站後提供了良好接續。

説到兩人之間的關係,周湘峰這樣形容,“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卻又亦父亦兄。”他説:“孫車跟我父親同歲,平時特別照顧我,我愛人有時候開玩笑説,你們孫車是不是把你當他兒子看了。我倆又跟兄弟一樣,交流上無隔閡、無障礙,無話不談,什麼都能説。”

周湘峰家住哈爾濱,每次走車前要先從哈爾濱回北京,“我回來的時間他都記得,每次都會買好早點在車庫等我,有一次我沒告訴他坐哪班車,他自己算著這個時間我該回來了,就準備好東西了。這算是師徒間的心有靈犀吧。”生活中兩人關係也很好,“休假時孫車去我家,特別喜歡我的兩個孩子,孩子們也喜歡粘著他‘爺爺、爺爺’地叫他,讓他抱,他還給孩子們買好吃的。”

然而對周湘峰來説,師父即將退休的事實讓他不願面對,“有時候想的多了,我也忍不住哭過。有他在我踏實,孫車像一座大山,很高但又很近,我可以隨便往前衝,他永遠是我一個強大的支柱,在車上也像是在另外一個家,跟孫車在一起不寂寞。”

“孫車就要退休了,對我來説就像是一個剛長成的少年離開了家,離開了父母庇護,身後可以依靠的‘大山’沒有了的感覺。心裏很空,一時間也接受不了。”周湘峰説:“但我又想讓他退下去,可以好好休息陪陪家人,這36年他真的太累了。”

“等他退休前走最後一趟車,我買票陪他一起走!”

孫國祥(右)與妻子盧靜姝(左)。孫國祥供圖

提起家人,孫國祥滿懷歉意。母親去世他不在身邊,女兒出生他沒能陪伴,甚至不知道女兒在學校哪個班級讀書,從未給女兒開過家長會,過年過節在家時間屈指可數……

“我能踏實工作這麼多年,與家人的支援分不開,她們為我創造了無憂無慮的家庭環境,讓我沒有任何壓力。”孫國祥説。

孫國祥與愛人盧靜姝經親戚介紹相識,1987年結婚,盧靜姝用“神奇的緣分”形容這段姻緣,“我從小就喜歡俄羅斯套娃,特別想有一個,沒想到竟然認識了走中俄列車的他。”孫國祥送給盧靜姝的第一個禮物是俄羅斯套娃,雖然如今稍有褪色,但依舊被盧靜姝擺在家中最顯眼的位置。

“過去他一走車整個人就幾乎失聯,現在有手機雖然方便多了,但家裏大事小情我從來不跟他説,怕他分心。”多年來,為了讓孫國祥行車路上安心,盧靜姝扮演了家裏所有角色,在公婆面前亦兒亦女,在女兒面前亦母亦父,照顧父母、教育孩子全部一手操辦。而實際上,盧靜姝因為身體原因並不能太過操勞,這也成為孫國祥最大的牽掛。

“老話講軍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我覺得在我這裡應該是有她的四分之三,而我只佔四分之一!”孫國祥説。

聊起女兒,孫國祥語氣中滿是驕傲。從女兒2歲上幼兒園,3歲上整托,到上學、工作、出嫁,將近二十六七年都是愛人手把手帶過來的,他很少參與。陪她時間雖少,但女兒的善解人意讓他欣慰,不僅從未怪過他,卻以他為榜樣,“女兒現在是公司的骨幹,她跟我説‘老爸我這是繼承了你的優良傳統!’’聽完這句話我特別自豪!”

即將退休的孫國祥,縱有再多不捨,也想留更多的時間陪陪家人,“我先調整一段時間,然後帶家人出去走走,看看祖國的美麗山河。”

“等他退休前走最後一趟車時,我想買張票,陪他一起走走他走了這麼多年的路。”盧靜姝這樣説。在她心裏,陪他一起看沿途風景,看碧波盪漾的貝加爾湖、蒼翠挺拔的白樺樹、廣袤無垠的大草原、巍峨綿延的雪山,這是她送給孫國祥最好的退休禮物。

《幀像》|中國網中國故事工作室出品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楊新華

監 制:魯楠

主 編:吳聞達

文 字:吳佳潼

編導、攝像、剪輯:劉維佳、焦元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0-01/23/725901df-8e7b-4bc3-a0ff-0c472c7a027d.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