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首頁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更多推薦

“百年車站”青龍橋 父子守望69年

2020-01-17


青龍橋車站。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青龍橋車站坐落于八達嶺長城腳下,始建於1908年,是京張鐵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國人百年記憶的京張鐵路是首條由中國人自行設計,投入營運的幹線鐵路。 

當火車穿過一片樹林,“青龍橋車站”六個繁體字赫然在目,字下面配著現在已很少使用的韋氏拼音,而老站臺的建築仍然保留著民國時期的風格,灰色的磚墻,紅色的木門。

當年,詹天佑為解決關溝段坡度大、機車牽引力不足的問題,創造性地採用了兩台機車掉頭相互推挽的辦法,使列車進青龍橋東溝後回頭,依山腰作“人”字形,再倒向後折返穿越八達嶺隧道。而今,京張高鐵在青龍橋車站地下中心位置4米處穿越而過,與老京張鐵路立體交匯,“人”字形線路組合成一個“大”字。

作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重要交通設施的京張高鐵已于2019年年底正式通車,是我國第一條採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也是世界上第一條時速350公里的智慧化高速鐵路。這是中國人在京張鐵路百年後創造的又一個奇跡。

和青龍橋車站一起見證著中國鐵路發展歷程的,還有一對父子。現任青龍橋車站站長的楊存信已經在這裡工作了39年,楊存信的父親楊寶華曾經也是青龍橋車站的站長,父子倆一共守著青龍橋度過了69個年頭。一座百年老站,也凝結了父子兩代鐵路人的青春年華。

上世紀50年代:父親守鐵路無暇吃飯

楊存信向記者展示其父親楊寶華的工作證。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1951年,楊存信的父親楊寶華調到青龍橋車站工作。“當時,這個地方很艱苦,設備落後,車站用的還是臂版信號機,晚上把煤油燈挂到信號機上,早上摘下來,”楊存信回憶説,“沒煤油了,就要步行好幾十里路到延慶縣城去買。”

“父親上班的那個時候,這條鐵路非常繁忙”,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豐沙線還沒建成的時候,北京到張家口方向上下行列車只能走這一條道,那時候,青龍橋站一天一夜要接發32對列車、64趟。那會兒,楊存信的父親是車站的值班員。“忙得吃飯的時間都沒有,都是家裏給送飯。”楊存信説。

鐵路工作性質特殊,當班時間不能離崗,楊存信就承擔起了給父親送飯的任務,每天耳濡目染,楊存信對父親的工作逐漸有了更直接、更深刻的印象,白天看父親和同事們在小站打旗語、接發列車,晚上則是聽著列車汽笛聲入眠。

上世紀80年代:子承父業成為鐵路人

楊存信向記者介紹老照片背後的歷史。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1981年,楊存信接班。父親的教誨至今猶記,“接班後,第一不能犯懶,第二多做些事。”他從扳道員幹起,當過助理值班員、車站值班員,1991年子承父業,成為青龍橋車站站長。

雖然是出生在這裡,工作在這裡,但楊存信對記者坦言,一開始他的願望是進工廠當一名普通工人,並不想從事這個工作。“我父親幹了一輩子,我對這個工作太了解了,工作是比較艱苦的,而且老是倒班,夜班整宿不能休息,精神還要高度集中。”用楊存信的話來説,鐵路工作枯燥,責任又大,還總做重復工作。

“自己年輕的時候,總想著能換其他的工作。小時候不清楚這裡的歷史,但工作這麼多年了解了很多關於青龍橋車站的事情。”但隨著歲數、閱歷的增長,他的想法有了改觀,也漸漸愛上了鐵路。

“鐵路工作對人的約束力非常強,工作枯燥、單一。每天接發車時間很短,剩下的時間就待著,什麼都不能做。但只要過了這個浮躁階段,什麼樣的工作都能做好。”楊存信笑著説,現在在車站越待越有意思。

2008年:技術改造老站迎“退休”

S2線列車緩緩駛入青龍橋車站。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隨著時間的流逝,楊存信眼瞅著鐵路上跑的蒸汽機車變成內燃機車,又變成電力機車,如今更是變成了和諧號動車。

同時,隨著中國鐵路技術不斷發展,鐵路售票改用網際網路售票,“提速”讓青龍橋車站進入“退休”狀態。北京奧運會前夕,第一條市郊鐵路S2線正式開通,沿著百年京張鐵路,往返于北京北站和延慶之間。百年青龍橋車站不再上下旅客,基本告別了客運功能。所有途經列車僅在這裡技術停車一分鐘,“車頭換車尾”。

“列車進站出站,接發列車的運作方式沒有變。值班員們每天重復著一模一樣的工作,枯燥乏味,但是鐵路運輸安全是大事,不能走神出錯。”楊存信想起小時候送飯給父親,也不能説話,只能默默坐在一邊。

作為站長的楊存信,現在每天的工作就是市郊S2線的接發任務,保證接發車時列車的安全正點,“鐵路工作一環扣一環,一個環節也不能出現問題,我們要把手裏的工作做好,來保障鐵路運輸安全。”

由於不再上下旅客,青龍橋站變成了一個小博物館,原先的候車室、售票窗口,都已變成了展覽品。自從2008年被首都博物館確定為工業遺産,楊存信的工作就多了一個——為前來參觀的人講解青龍橋車站。他倒是樂於做這件事,因為這可以讓更多人知道這個百年小站的歷史,而他自己也十分享受和旅客交流的過程,這也是他一直堅守下來的主要動力。

2020年:迎冬奧青龍橋獲新生

楊存信向值班員傳達工作。中國網記者 馬曠 攝 

在老京張鐵路下方,地下102米處,震撼世界的京張高鐵連接北京與張家口,成為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重要交通設施之一。

在青龍橋站“人”字形的地下,京張高鐵線與老京張鐵路立體交匯,正好形成一個“大”字。“高鐵隧道下穿了青龍橋站,最淺處僅4米。”楊存信介紹説。

記者在青龍橋車站的小展室裏看到了最新收藏的展品——“京張高鐵與青龍橋車站交會點下穿隧道石岩樣本”和“京張高鐵地下八達嶺長城站岩石樣本”。這些樣本將老京張和新京張的“記憶”,都留存起來。

“京張高鐵從青龍橋車站穿過,這又是一次歷史的跨越,這個車站擁有百年曆史,更凝聚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111年間發生的變化翻天覆地,正是我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好見證。” 楊存信動情地對記者表示。

從當年的蒸汽機車到曾經的內燃機車,再到如今的高鐵動車,楊存信見證了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楊存信説:“作為鐵路人,從心裏頭為國家的發展、繁榮感到驕傲和自豪。”

“未來主要是把工作做好,保證行車安全。然後再把這個百年老站保護好,把歷史傳承下去。”再過兩年,楊存信將從青龍橋火車站退休,他説:“北京冬奧會是2月份舉行,自己7月份才退休,雖然無法到現場去給冬奧會加油,但自己會堅守崗位,站好最後一班崗,用最高的服務品質,確保鐵路安全,為冬奧會服好務。”

《幀像》|中國網中國故事工作室出品

出品人:王曉輝

總監製:楊新華

監 制:魯楠

主   編:吳聞達

文   字:李高思

編導、攝像、剪輯:黃磊、馬曠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20-01/17/t0_(2X1X480X309)6ac03a1f-95d8-4bfe-ba9e-ce8f331f2f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