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故宮,到處都是參觀者的身影。已是中午,當故宮博物院鐘錶館志願講解員高斌俠一輪講解剛結束,又有一波前來參觀的學生圍了上來。
68歲的高斌俠清了清嗓子,擦了擦額頭的汗,手指著奉先殿三大鎮殿之寶之一的紫檀木樓閣式大更鐘,繼續講了起來。
“故宮博物院館藏鐘錶達1580多件,鐘錶館最多展出過170余件。講解員不僅要詳細了解每件鐘錶的名稱與構造,更要了解鐘錶背後的文化內涵。”高斌俠説。
三篇申請書踏上志願講解生涯
故宮志願者隊伍組建於2004年,其中既有在校學生,又有教師、設計師等社會各界的文物愛好者。14年來,故宮累計註冊志願者近3000人次,累計為社會提供各項服務達14萬小時,享受服務的公眾總數近60萬人次。
作為故宮的首批志願講解員,今年是高斌俠做志願講解工作的第14個年頭。
上世紀五十年代,孩童時的他經常在家長、老師的帶領下來故宮遊玩。“印象最深的,是金黃色的琉璃瓦,朱紅色的墻,還有每次期盼很久的鐘錶展覽。”高斌俠説。
兒時在鐘錶館看過的機械人偶吸煙場景令他難忘,也因此高斌俠一直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來故宮工作。
2004年11月,《北京日報》登載了一則故宮博物院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者的消息。“我當時看到招募消息後心情特別激動,用鋼筆寫了整整三篇申請書,自己送到了神武門接待站。”高斌俠説。
據高斌俠介紹,故宮志願講解員的選拔條件極其嚴格,由面試、筆試和現場講解三部分組成。近千名報名者經過重重篩選,剩下的不過寥寥幾十人。
高斌俠還清楚得記得當年筆試的第一道題是將夏商周開始到民國的朝代進行排列,熟讀歷史的高斌俠在十幾秒內正確地將順序排出來——如今,隨著報名者人數的增多,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筆試問題的難度有了提升。
自那之後,每週的講解服務工作成為了高斌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從志願者工作站到位於奉先殿內的鐘錶館,十分鐘的路程,高斌俠每年都要走上幾十次。
14年的時間裏,高斌俠累計服務遊客1200小時以上,為上萬人次的觀眾進行講解。
14年寫下9版講解詞
近年來,隨著故宮開放面積的不斷擴大,接納觀眾數量屢破新高。據統計,2017年故宮共接待觀眾16699538人次,同比增長4.25%。
“我們經常面對的是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觀眾,這要求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不斷吸收知識。通常給大家講一個小時內容,我要提前準備十小時,只有這樣才能成功應對世界各地觀眾的提問。”高斌俠説。
志願者們還會經常閱讀大量的書籍,豐富鐘錶知識,完善自己的演講,為公眾提供講解、諮詢、教育項目和志願宣講等服務。
“通過閱讀這些書籍,了解到鐘錶發展的歷史,特別是故宮館藏鐘錶的一些重要特點和它們的歷史價值,可以在保證演講內容準確性的同時增加趣味性。”高斌俠説。
14年來,高斌俠購買書籍已花費近2萬元,均為故宮鐘錶、古代建築、傢具、青銅器等相關文物知識方面的書籍。
儘管故宮博物院宣教部會給志願講解員提供講解資料,但高斌俠認為要做好講解工作,不能只背一篇講解資料,而是要根據觀眾的特點補充文物的背景知識,在保證講解工作科學性、準確性的前提下增加講解的趣味性。
“我針對不同的觀眾準備了9版講解詞,講解的時候會根據不同的人群各有側重。這樣使他們在聽鐘錶講解的時候不僅能了解文物,也能夠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高斌俠説。
“我會繼續講下去,講到講不動為止”
由於熟知鐘錶發展歷史,高斌俠在講解過程中,會將古代鐘錶與現代鐘錶作對比講解,並穿插與觀眾的問答和互動。“鐘錶的發展史是一個創新的歷史。單純講現代或古代,有些觀眾會覺得聽著沒有意思。將古今鐘錶的發展進行對比講解,觀眾會認識到鐘錶發展史的豐富。”高斌俠説。
14年下來,高斌俠説:“現在我把志願者作為一個享受,並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工作。如果你把它當做一種享受,你會全力投入,而且不考慮時間、不考慮報酬。”
2014年12月,在故宮志願者成立十週年之際,故宮博物院設立“水晶玫瑰獎”,對年度志願服務優秀且志願服務滿1000小時的志願者進行表彰和獎勵。獲獎者包括高斌俠在內,都是已經在故宮做志願工作都超過10年的資深志願講解員。
“一個人的生命的長度誰都無法決定,但是它的深度和寬度可以自己決定。我快七十歲了,已經在這工作了將近14年,今後我還會繼續講下去,講到講不動為止。”高斌俠説。
(文字/趙曉雯 編導/尚陽 策劃/趙曉雯 趙超 攝像/趙超 宋桉柢 趙丹 剪輯/趙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