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期】馮小剛“御用”擬音師:用“破爛”製造震撼音效

 
 
http://mp42.china.com.cn/video_tide/video/2018/4/19/20184191524128768522_456.mp4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在電影《霸王別姬》中,當小豆子再次唱錯時,小石頭將煙槍塞進了他的嘴裏。

在一間堆滿雜物的擬音房裏,魏俊華左手拿著鐵棒,右手拿著綁著布條的小棍,小棍與鐵棒不斷摩擦轉動,用聲音再現了《霸王別姬》中經典的“煙槍搗嘴”的場景。

“電影拍攝過程中的很多聲音,由於同期錄音無法達到理想效果,需要擬音師後期通過用各種物件模擬聲音錄製。”魏俊華説。

在魏俊華手裏,被丟棄的塑膠可以是電影《紅高粱》中的百畝高粱地,一把陳舊的椅子也可以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千軍萬馬。

馬蹄聲開啟擬音工作生涯  

1978年,魏俊華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分配到北京電影製片廠。在最初的實習過程中,她第一次接觸到了電影擬音。

“我看到擬音工作人員拿著手中的‘破爛’手舞足蹈,感覺很有趣。正巧鄭洞天老師執導的電影《火娃》差一段馬蹄聲的擬音沒完成,我就想試試。”魏俊華説。

於是,從來沒有接觸過擬音的魏俊華,用兩隻皮搋子完美模擬出了影片中的馬蹄聲。因為這次經歷,魏俊華受到了當時車間領導的青睞。本來打算從事電影錄音的她,開始考慮成為一名擬音師。

“你別犯傻,擬音這個活又苦又累,既是腦力勞動又是體力勞動,女孩子不適合。”儘管有從事擬音行業的同學這樣勸阻她,魏俊華還是留了下來,並且一做就是四十多年。

迄今為止,魏俊華參與擬聲創作的電影已有六七百部,電視劇數千集。每當談起擬音,她都如初次接觸擬音工作時一樣充滿熱情。

為尋找道具嘗試上百次  

魏俊華在四十年從業期間,承擔馮小剛多部電影作品的擬音工作,如《手機》、《甲方乙方》、《不見不散》、《天下無賊》等,她也因此被譽為“馮小剛的‘御用’擬音師”。

斑駁的木門,陳舊的電話,國外淘回的鈴鐺,新鮮的芹菜……在魏俊華工作室的擬音棚裏,堆滿了看來不起眼的“道具”。

1978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接到為電影《大河奔流》後期擬音配音的工作任務。其中,模擬由張瑞芳飾演的李麥拿著小木棍一點點地敲打樹上懸挂的冰花的聲音讓魏俊華費勁心思。

魏俊華接到這個片子時正值夏天,沒有現成的冰用。當車間的錄音師費盡週折從國外帶回來一台冰箱,魏俊華試著敲打裏面的冰花時,發現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聲音。

“嘗試敲打過麻桿、玻璃碴、碎冰塊等許多東西,但總覺得不是自己心裏尋找的脆脆的聲音。”魏俊華説。

經過與同事、老師的多次探討,魏俊華將目標鎖定在了北京小吃焦圈上。

當被煎得金黃的焦圈剛剛被撈出鍋,魏俊華便迫不及待地敲了上去。在那一瞬間,魏俊華歡呼了起來,“就是這個聲音!”

在魏俊華看來,擬音工作不僅僅是根據電影畫面模擬聲音,更是一種藝術創作:每天都要不斷發現身邊不被關注的美,可能是飛機起飛的轟鳴聲,也可能是水滴落下濺起的水花聲。

“不同的聲音會帶給觀影人不同的觀影感受,因此我們經常會為了尋找一種聲音進行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嘗試,只為呈現最佳效果。”魏俊華説。

用聲音記錄時代變遷  

2018年是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中國影視産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國影視産業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間,克服了不少的困難,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此同時,隨著時代的發展,對影視製作也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北京電影學院副校長、青年電影製片廠廠長俞劍紅説。

出於工作原因以及對聲音的愛好,魏俊華養成了收集聲音的習慣。魏俊華認為,擬音師不僅是影視劇的後期製作者,同時也是中國時代變遷的記錄者。

“從1978年到現在,我已經做了四十年電影擬音工作。在親身經歷著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巨大改變的同時,我也用聲音見證了影視行業發展。”魏俊華説。

2008年汶川地震與2010年玉樹地震發生後,北京等城市為了紀念遇難同胞進行警報鳴響,魏俊華參與了聲音工作的錄製。

“作為一名擬音師,這個歷史時刻是我們必須記錄的。時代在不斷發展,聲音也在不斷變化。”魏俊華説。

除此之外,在影視劇的後期製作中,魏俊華也通過聲音深深地感受到了社會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就是在記錄時代。不管是在影視劇中或者其他方面,我們一定要恰如其分地、與時俱進地去展現這個時代的聲音曲線。”魏俊華説。

擬音人才培養之困  

“ 電影電視作為一種視聽語言藝術,擬音師一直都是影視作品的幕後英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儘管有些影視作品已經開始使用電腦擬音,但極少數對電影電視技術極致追求的人還在堅持手工擬音。”俞劍紅説。

據介紹,在魏俊華四十年從業生涯中,也有不少慕名而來的粉絲學習擬音製作,但是少有人長久堅持,如今魏俊華門下只剩下十幾人。

2016年,年僅18歲的陳志文慕名而來,至今參與了《鬼吹燈》第二部、《我們都要好好的》等多部影視劇的擬音製作。

然而初入師門第一件事,陳志文並不是學習擬音技術,而是切菜做飯。

“剛開始的確不太理解,但也沒有太多疑問。到後來逐漸接手部分擬音工作就開始明白,學好擬音就是要從生活中體驗真實,只有體驗過生活中種種細節,才能將聲音做得更真實。”陳志文説。

據俞劍紅介紹,目前,全世界還沒有開設擬音專業的院校,依然靠帶徒弟的模式傳承。據統計,當前廣電總局在冊的正規擬音師不到5人,擬音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擬音師如何培養、誰來培養?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傳承是我的責任,但我今年已經60多歲了。要培養出更多優秀的擬音師來完成中國電影的製作,還需要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援。”魏俊華説。

(文字/趙曉雯 廉皓晨 編導/尚陽 策劃/尚陽 趙曉雯 攝像/趙超 溫思敏 黃牧晨 剪輯/趙超 宋桉柢)

擬音器具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器具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器具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室內場景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師工作臺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師工作臺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室內場景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師魏俊華向中國網記者介紹工作經歷。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師魏俊華于中國傳媒大學藝術學部的聘書。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師魏俊華當選北京電影家協會第一屆理事。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師魏俊華與知名人士合照。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


擬音師魏俊華參與擬音製作的電影作品。 中國網實習記者 黃牧晨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