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2歲的我親眼見到了霍金先生。”在北京工作的王雪岩説。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著名物理學家、宇宙學家、數學家,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2018年3月14日逝世。
從1985年開始,霍金曾三次到訪中國,在合肥、北京、杭州、香港四個城市留下足跡,與中國結緣,並對中國許多青年産生深刻影響。
王雪岩就是其中一位。一次偶然的機會,讓他現場聆聽了霍金的講座,從霍金的講述中了解物理科學,感受他的靈魂。
遇見霍金的我
2002年霍金第二次訪華時,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做《膜的新奇世界》主題科普報告,闡釋關於天體演化的“M理論”。
當時正是王雪岩小學升初中的暑假。他來到北京上學習班,親戚給的兩張票,讓他有機會聆聽霍金的講座。對於年少的王雪岩來説,講座深奧的內容讓他很難理解,但霍金的樣子卻讓他至今難忘。
在王雪岩的記憶裏,霍金身材瘦小,蜷縮在輪椅上。在整個講座的過程中,他借助電子合成器發聲,利用電子大螢幕積極與現場觀眾交流。
“霍金活躍的思維和病弱的軀體形成了鮮明對比。”王雪岩説。
聽到霍金去世的消息,王雪岩先是很震驚,但沒有特別悲傷。
在王雪岩看來,被醫生預言活不過兩年的霍金,不僅一直堅強活到了76歲,而且度過了非常精彩又有意義的一生。“現在他擺脫了殘破的軀體,結束了病痛對他的折磨。”
不幸遭遇裏的別樣人生
1959年,17歲的霍金在牛津大學攻讀自然科學,獲一等榮譽學位。1963年,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隨後,他轉讀康橋大學研究宇宙學,23歲時取得康橋大學博士學位,並留校進行研究工作。
20世紀70年代,霍金與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共同獲得1988年沃爾夫物理獎。霍金因此被譽為繼愛因斯坦之後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思想家和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
霍金不僅在科學研究方面有與時俱進的洞見,在科普方面也做出極大的貢獻。《時間簡史》被譯成40余種文字,在全世界的銷量以千萬計,創造了科普史上的神話。
作為80後青年的史曉宇,從小就喜歡讀霍金的《時間簡史》。儘管很多內容他至今還不明白,但這本書卻為未來的他奠定了對問題科學的分析方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霍金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甚至整個宇宙都有了重新的認識。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永遠都不要追隨權威,而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
霍金曾圍繞霍金輻射的黑洞理論進行了自我否定式的研究。2004年7月,他承認自己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2014年在一篇名為《黑洞的資訊保存與氣象預報》的論文中,他承認“黑洞是不存在的”,不過“灰洞”的確存在。
漸凍症軀體裏的有趣靈魂
對於霍金來説,自身的殘疾並沒有阻擋他成為一個閱歷豐富、精神充實的人,“如果你在椅子上被睏了四十年,你也會覺得無聊的。”因此,這個努力嘗試理解宇宙的天才,保持著樂觀與幽默感,一生都在不同領域追尋著人生的意義。
1992年《星際迷航:下一代》中霍金貢獻了自己的熒幕首秀,其後在《生活大爆炸》、《紅矮星號》中都有參演,展示著自己獨特的幽默天賦。
音樂領域中的霍金同樣毫不遜色。1994年與著名搖滾樂團Pink Floyd合作,在歌曲《Keep Talking》中以電腦合成器的獨特聲音過了一把音樂癮,20年後又在他們的專輯《The Endless River》中再度獻聲。
雖然被固定在輪椅上,霍金內心仍然充滿新奇的點子。2007年,一直嚮往太空旅行的霍金體驗到了失重飛行的感覺,40年來第一次離開輪椅的霍金感受到了于他而言的“真正自由”。 “認識我的人都説在那幾分鐘的時間裏,是見過我笑得最燦爛的時候,那時我是一個超人。”霍金曾在接受採訪時説。
攝影師普拉登·安東尼烏曾問了霍金一個問題:“您能不能給我一個詞,來表達您對這個世界的感受?”儘管護士表示霍金已經很疲憊恐怕無法進行回答,但游標的移動聲卻突然傳來。
霍金用眼睛下方一小塊活動肌肉指揮著游標,在字母間緩緩移動著。“wow”代表著驚奇的感嘆詞出現在螢幕上,這也是霍金用盡全身力氣想要告訴這個世界的話。
(文字/仝選 喬玉 許志玉 導演/尚陽 策劃/尚陽 仝選 攝像/趙超 宋桉柢 趙丹 郭艷艷 剪輯/趙超 吳佳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