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站,售票車間工作人員向記者展示的第一代硬紙板制火車票。中國網實習記者 韓依 攝
上世紀80年代的火車站售票窗口,總是站滿裹著被子、拎著小板凳排隊買票的人,年前的日子更是摩肩接踵。排隊買票,仿佛是踏上回家之路的一場必經“修行”。
如今,旅客們在網際網路上動動手指,幾分鐘便可買到一張車票。這樣的變化讓有著33年售票經歷的北京南站售票車間副主任康順興感慨萬千。
80年代的硬板票、90年代的軟紙票、21世紀的磁制票……康順興親歷了一代代火車票的更疊變遷,更見證了中國鐵路運輸的高速發展。
北京南站某售票車間,同年同月同日的第二代熱敏紙制的粉色火車票(左)和第三代磁制藍色火車票(右)。中國網實習記者 韓依 攝
80年代:只聞其聲 不見其人
1985年,康順興復員後,成為北京火車站的一名售票員。在康順興的記憶中,當時售票準備工作極為繁複。
每天開始售票前,康順興需要核對“當天停運列車、開行列車的車次、車號、票種”等資訊。“那個時候經常賣的車票要進行請領,一捆是100張,通常領30捆。售票員需要把這3000張車票的總賬算好,寫在指定的單子上。”康順興對中國網記者説。
同時,售票員還要把車票捋順,領款的數額點清,準備工作完成後,才能開始售票。
算盤、出票工具、票據櫃是80年代售票員的“標配”。每次售票時中間都隔著厚厚的木板,售票員與旅客之間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售票員能看到的,是從小小的孔洞裏伸進來的一隻只焦急買票的手。
“因為都是現金結算,所以會打一手好算盤也成為了售票員的必備技能。”康順興説。
在賣票過程中,“老售票們”也逐漸總結出一些經驗,例如改簽時,為了避免拿錯票,就會在旅客手上蓋戳標記。
“第一代車票是硬板票。業務非常嫺熟的售票員,一天最多能賣三四百張車票。”康順興説。
北京南站某售票車間,售票員的收款抽屜裏,票據和現金有序排放。中國網實習記者 劉趁 攝
90年代:急旅客所急 想旅客所想
90年代,火車站開啟了局域網並採用電腦售票,實現了碳帶列印。原本只有票價、日期和坐席號的常備票,變成了涵蓋日期、車次、席別、票價和有效期且不需要貼票號的軟紙票。售票員的裝備也簡化成了電腦和驗鈔機,工作效率提高了一倍。
售票員坐在明亮的售票大廳,與旅客只隔著一層玻璃,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那時候,快速列車已實現時速140公里。春運出行的旅客多為農民工和外出旅行的遊客,車站外搭起一排排的臨時售票廳,每天零點開始發售車票。1000多個機子同時運轉,旅客依舊排著隊。即便這樣,排在第一的旅客也未必能買到想要的車票。
一次,火車票發售後,沒有買到票的旅客都已散去,仍有一位年近六旬的老人久久不願離去。這位老人告訴康順興,是為自己懷孕7個月的女兒買一張去上海的臥鋪票。已經連排三天沒有買到票的老人很是苦惱,竟越説越激動,拿個小板凳坐下嚷著“不解決就不走了”。
“大媽,天太冷您早點回吧,之後我儘量幫您留意有沒有退票。您給我留一號碼,一有信兒我準給您打電話。”面對老人的強硬態度,康順興耐心地想出解決辦法。
之後,康順興一直把這件事記在心裏。終於有一天,一張去往上海的下鋪票被退回。接到通知的老人很是感動,隔天就為康順興送來了一面“急旅客所急 想旅客所想”的錦旗。
“誰還沒有個犯難的時候,能幫一把就儘量幫。”現在回想起來,康順興依然忘不了老人的真誠樣子。
北京南站某一售票窗口處,一位乘客使用微信二維碼購票。中國網實習記者 韓依 攝
21世紀:網路購票見證中國鐵路新速度
2008年,隨著中國進入高鐵時代,藍色磁制車票開始廣泛使用。實名制驗證驗票的實施,自助購票設備的普及,網路購票的興起,讓康順興覺得中國鐵路近十年的飛速發展是一場“顛覆性”的革命。
2017年9月,京滬高鐵實施新的列車運作圖後,“復興號”按時速350公里正式上線運營,康師傅關於鐵路的速度記憶再次被刷新。
“1984年,我從南京來北京,1200公里的路程走了22個小時。如今復興號的開通,只要3個多小時就能到達,當年的我做夢都沒想過。”康順興説。
在中國留學的蘇丹旅客Toby看來,中國高鐵不僅速度快,而且環境舒適。在北京工作,家在雲南的陳女士也告訴中國網記者:“以前坐火車回雲南最快也要33個小時。自從2016年京昆高鐵開通後,乘坐高鐵回家只需不到12個小時,切身的感受到中國的鐵路發展。”
又一年春運已開始,如今的售票員也不僅是在窗口售票,還有分配在維護自動售票機、總賬、收款處、換零款等工作崗位。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34個年頭,多年來,我親眼見證著中國鐵路的高速發展,從硬板車票到電子客票,從綠皮車到復興號,真正實現了‘千里京滬一日還’的中國鐵路新速度。”康順興説。
(文字/尚陽 時萌萌 策劃/尚陽 吳佳潼 攝像/吳佳潼 董常芳 劉趁 宋桉柢 攝影/韓依 剪輯/吳佳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