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五環外的一個寬敞住宅裏,藏族女孩德乾尕毛和媽媽躺在沙發上玩平板電腦遊戲。2011年國慶節前夕,李先生見到了德乾尕毛。“她從教室一齣來,我上前就用胳膊抱了一下,感覺身上特別瘦,當時心裏一酸,就決定要助養她。”李先生説。
從此,8歲的尕毛在北京有了新家,有了新的爸爸和媽媽。
1個救助項目和102個孩子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發生6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8歲的德乾尕毛失去了家園和幾位親人,生活陷入困境。
為了救助玉樹地震兒童,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成立了“百名玉樹兒童成長救助項目”(後改名為“益童成長中心”),從災區陸續轉移102個孩子,分別安置在北京、安徽、西寧,德乾尕毛就是這百名孩子之一。
考慮到地震兒童年齡尚小,面對如此大的災難,孩子們更需要一對一的深度關愛。“只有擁有親人的愛,他們將來才會深度地愛別人。”何江萍和項目組發起了愛心家庭領養、助養計劃。
愛心家庭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家庭有撫養孩子的經驗;二是家裏的經濟收入相對穩定;三是家裏住房要方便。
“當時的目標是要把這些孩子撫養到18歲高中畢業,到今年,我們的項目已經七年。”項目負責人何江萍對中國網記者説。
“學成想回玉樹”
勤奮好學的尕毛進步飛快,過去6年,獲得兩次海澱區“三好學生”和一次北京市“三好學生”稱號。
“剛來的時候,普通話都説不好,現在她的語文成績經常年級排在第一。”尕毛助養媽媽楊女士説。
14歲的尕毛略顯羞澀,但與助養父母相處融洽。楊女士出生於教育世家,懂得如何與孩子良好相處:“家裏氛圍很輕鬆,我們之間什麼話題都可以聊,一點不會有輩分明顯的感覺。”
每年寒暑假,尕毛都隨父母出遊,優越的家庭環境讓尕毛的視野和知識面不斷拓寬。“這些年我去過很多地方:西雙版納、青島、廈門、大連、成都、長白山、北戴河……”尕毛一個個地數出來。
尕毛對未來的想法則是回玉樹教書:“我在玉樹上過學,知道那邊的教學條件,很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玉樹的孩子。”
“何老媽”的心願
和德乾尕毛先後安置來的其他孩子,這7年,已經有兩批孩子參加了高考。
“第一批高考的是2013年的19個孩子,有18個孩子考上大學;2016年7個孩子參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學,成績在青海省名列前茅。”何江萍説。
2006年,48歲的何江萍發現身患乳腺癌,一度命懸一線,戰勝病魔後她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決心重回自己所愛的教育事業,便一肩擔起了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項目組主任的職務。
何江萍和孩子們7年都生活在一起,被孩子們親切地稱呼為“何老媽”。
目前在北京一共剩下42個玉樹孩子,除去被助養的7名常住愛心家庭外,其餘35名孩子都集中生活在“益童成長之家”。
玉樹孩子們剛來文化課很差,高中學生做小學三年級數學試卷,最好成績只有30多分。
“當時可把我愁壞了,想的無論如何要讓孩子們的成績好起來。”何江萍説。
她通過媒體和朋友,聯繫大學生和在校的老師,給孩子們做一對一、多對一的輔導,“管著壓著,早上不起來背書要挨罰。”堅持了幾年才把文化課補了起來。
為了讓孩子們多方位發展,何江萍將一部分人送到了專業學校,有意發展他們各自的特長。“舞蹈、體育、工藝美術、玉雕、花絲鑲嵌……這些都可以成為謀生的一技之長。”
三個舉重特長的孩子參加了2016年北京市舉重冠軍賽,獲得了44公斤、48公斤、56公斤級冠軍。學習舞蹈的拉毛卓瑪,2016年參加全國小學生特長生比賽決賽,獲得聲樂金獎。
考慮到玉樹牦牛角資源豐富,用牦牛角可以雕很多工藝品,何江萍讓其中五個孩子學習雕刻,兩個孩子學花絲鑲嵌。
“如果他們回去用當地的原材料,在那裏開發一個這樣的行業,那就是玉樹的第一。”何江萍説。
藏族女孩西毛説:“老媽對我們,比對自己的親女兒還要親,這七年過年都沒回家,每年陪在我們身邊,真的非常感謝她。”
何江萍考慮孩子們的事比考慮自己多。而就在前不久,她病情又復發,準備要接受第二次治療。
愛心不可揮霍
“他們也是孩子,不是貧困孩子就都懂事,也有淘氣的,但重要的是如何正確引導他們。”何江萍説。
一個玉樹孩子高考結束後,何江萍托關係找了工廠想讓他假期鍛鍊一下自己。在北京的愛心媽媽、志願者,經常約他吃飯、給零錢,“他覺得這麼多人對我好,打工辛苦還賺錢少,於是工作時間開始偷懶,還主動和愛心人士要錢花。”廠長不高興了,幹了五天就要何江萍把孩子接走。
愛心家長也很不滿,給了他500塊錢,讓他上大學後自己勤工儉學。
何江萍説:“第一年大學沒人管他,他就自己找工作打工掙學費和生活費。第二年我把第一筆錢給他打過去的時候,他發了個微信:我的愛又回來了。”
“要讓他知道別人的愛心不是隨便可以揮霍的。”她説。
援助之困
“北京現在正疏散外地人口,眼前最棘手的問題是30個孩子上高中的問題。”何江萍説。
孩子們在讀的很多學校是通過何江萍團隊裏的私人關係聯繫的,面對越來越嚴的政策,何江萍憂慮兩年後的升學問題。
要想在北京上學,只能進私立高中,私立學校學費和錄取分數都比較高,項目的資金又不充足,這會讓很多孩子無法完成高中學業。
尕毛助養媽媽楊女士也對上學表示憂慮:“花費那麼多愛心捐贈的錢上私立學校,本不應該富養的孩子非要放到富養的地方去,這不合理。”
據何江萍介紹,現在一個孩子一年的費用差不多要在三萬左右,往後只能會更高。
“如果學校協調不了,最壞的打算是讓孩子們到西寧的一個私立高中就讀。”她説。
(文字/焦源源 策劃/焦源源 尚陽 攝像/黃富友 尚陽 攝影/黃富友 剪輯/尚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