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法澳媒體紛紛規勸澳大利亞

修復對華關係 先摘“有色眼鏡”(國際論道)

在近日的澳大利亞中國工商業委員會聯誼日上,澳總理特恩布爾、外長畢曉普和貿易部長喬博等政商界要員悉數出席。一些澳媒認為,澳總理和外長在聯誼日上的講話,向中方釋放出了緩和關係的明確資訊。但也有分析指出,特恩布爾表現的善意有所保留,仍帶著偏見與偏執。而從近期的諸多民調和澳媒報道來看,澳政府此前所持的對華不善的姿態在其國內正逐漸失去市場。

搖擺不定折射心態失衡

就在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若有若無地對華釋放善意之際,澳大利亞國內反華派又有新的舉動。“華為因為國家安全關切面臨5G禁令”,日前澳媒報道稱,在澳大利亞即將公佈的5G網路建設計劃中,華為“幾乎可以確定”被排除在設備供應商之外。

且不論結果最終如何,在澳近年來熱炒“中國滲透論”、追隨美國安全政策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被炒作為“安全威脅”已不是第一次。這次,外媒同樣對中澳關係可能因此受挫表示擔憂。

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近日稱,如果澳大利亞不修復對華關係,是會後悔的,而如果堪培拉禁止華為競標5G項目,任何修復對華關係的努力都會遭遇挫折。

英國路透社則稱,堪培拉有關禁止華為競標5G項目的傳言,正值澳大利亞政府推進限制中國影響的外國干涉法案尋求在國會通過之際。已經惡化的澳中關係將因為該法案迎來考驗時刻。疏遠中國的話,澳大利亞將招致中國進一步的貿易限制。

其實,近來澳大利亞對於中國表現出的敵意不止於此。

法國《世界報》網站此前就報道稱,隨著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影響力的提升,部分澳媒有關“中國威脅”、“中國滲透”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警告萬那杜不要簽署任何允許中國在當地建造所謂“永久性軍事設施”的協議;對中國提出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投資表示“過分擔憂”;甚至對中國企業在法屬波利尼西亞的一座環礁上投資建漁場都緊張半天……

對此,輿論分析認為,中澳關係在近一年來遭遇挫折,折射的是澳政府對華心態的失衡以及外交自主性不高。

“誠然,對於安全機構的提醒應認真對待。但其他專家的評估也應得到重視——超過80位澳知名中國事務學者簽署的公開信,認為沒有證據表明中國‘要削弱澳大利亞主權’。”《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近日刊文予以指責。

文章還提供了一組重要數據:2017年中國購買1160億澳元的澳大利亞商品與服務,同比增長21%,比澳大利亞的其後四大客戶(日韓美印)的總和還多,對華出口占到澳GDP的6%以上。對此,文章直言,“在特朗普政府不斷削弱澳大利亞所仰賴的全球貿易秩序之際,維持中國對我們的龐大需求對保障澳經濟前景至關重要。”

民眾普遍視中國為機遇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稱,隨著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美中兩國之間的關係經歷根本性改變,在如何應對更加強大的中國——澳大利亞最重要的貿易夥伴——問題上的一場局部分歧已經變成一場激烈的舌戰。在部分澳專家看來,主要存在於澳學界的這場論戰,凸顯了中國日益增強的重要性,而澳方在如何應對中國問題上可能並沒有這麼尖銳的分歧。

事實上,澳大利亞國內有關改善對華關係的呼聲日益高漲,讓澳政府越來越意識到,民意不可忽略。

6月初,路透社有報道稱,由於堪培拉方面無法打破因雙邊關係緊張而在貿易問題上與中國陷入的僵局,澳大利亞民間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據悉,多達6家澳大利亞葡萄酒公司陷入澳大利亞和中國之間的外交爭端之中,其中包括世界上市值最高的葡萄酒公司。為此,澳葡萄酒行業機構稱,特恩布爾必須儘快訪華,以便讓兩國關係重回正軌。

路透社援引數據指出,2017年,葡萄酒生意給澳大利亞帶來了8.48億澳元的收入。“政府顯然對中國政府有所擔憂,但對我們來説,我們都必須意識到,中國是我們一個極其重要的戰略夥伴。”路透社引述澳大利亞葡萄酒聯合會的負責人托尼·巴特塔格倫的話。

這與絕大多數澳大利亞民眾的看法不謀而合。

6月20日,日本共同社引述澳大利亞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近日所做的一項輿論調查稱,在1200名調查對象中,8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是經濟夥伴而非軍事威脅。而在去年,選擇中國為“經濟夥伴”的受訪者佔79%。

“澳大利亞人在很多方面提防中國,但這並未削弱他們對澳中關係重要性的認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引述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亞歷克斯·奧利弗的分析稱。該媒體還指出,從這項全國性的民調可以看出,澳大利亞人相信,中國代表的更多是機遇而非威脅。

“我們需要中國。”《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更為直接地指出,如今,“美國優先”政策直接威脅到澳經濟利益。在這種形勢下,特恩布爾政府有必要採取決定性措施修復破裂的對華關係。

讓目光越過分歧的迷霧

5月底,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向澳大利亞外長畢曉普指出:“澳方如果真心希望兩國關係回歸正軌並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就一定要擺脫傳統思維,摘下有色眼鏡。”

這一觀點很快引起外媒的關注與認同。有分析認為,澳大利亞應該用更積極的態度看待中國崛起,同時回歸基於國家利益的務實方式,與中國擱置分歧,就雙方能夠達成共識的問題進行合作,比如捍衛自由貿易。

澳大利亞前外長鮑勃·卡爾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在成為中國的夥伴問題上,外交仍是關鍵,各方需要進行坦誠的交流來解決衝突。

“今後20年中國是否會成為澳軍事威脅,目前不可能有肯定答案。”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東亞項目主任梅麗登·瓦拉爾在《堪培拉時報》上指出,當前澳大利亞這種對中國模棱兩可的態度,無助於發展健康的雙邊關係,而對華關係恰恰是澳大利亞未來繁榮的關鍵。澳大利亞上下應向中國民眾展示,澳認為中國可以成為活躍于良好地區秩序的一部分。

在去年中澳迎來建交45週年之際,《澳大利亞人報》曾經刊文指出,讓目光越過分歧的迷霧,這是兩國目前的挑戰。文章作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助理校長勞裏·皮爾西指出,如今的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澳大利亞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遊客和國際學生來源地,還是21世紀的澳大利亞實現經濟成功的重要推動力量。他以研究成果轉商用領域的現狀舉例稱,無數研究顯示,澳大利亞目前在這一領域的表現繼續落在主要國際競爭對手後面。而作為世界上研發投入增長最快的國家,中國顯然是那些世界級研究突破能發揮真正影響並走上全球商業化道路的目的地。

言下之意非常清楚,澳大利亞需要中國。這種需要存在於方方面面。

“在亞洲,我們開始邁入一個新的時代,它或許可被稱為‘中國時代’。這個事實不僅涉及中國的財富和權力,還有影響——政治和社會的,不僅僅是經濟的。”如澳大利亞《雪梨先驅晨報》刊文所言,這種影響大多數是友善的、對我們有益和受歡迎的,但“澳大利亞政界似乎對此沒有做好準備,往往拒絕承認中國的影響力”。而現在,澳大利亞應該直面這一事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