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説明: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尼克松總統首席中文翻譯傅立民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

編者按:“中國和美國有緣分,很容易成為熟人”“現在的美中關係好比‘寬頻’,而1971年、1972年時只是‘窄帶”“中國不會和菲律賓這樣的小國打仗,因為那就像巨人打嬰兒”。美國資深外交家傅立民( Charles Freeman)談起中國,總是妙語連珠。《環球時報》記者近十年來多次專訪這位中美關係發展的見證者。傅立民是美國前總統尼克松首席中文翻譯,作為中美建交的親歷者,他後來出任過駐華公使。除擔任過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等職務外,他曾是美中政策基金會的聯合創始人,2009年還推掉了時任總統奧巴馬請其出任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主席的提名。近日,74歲的傅立民在華盛頓家中接受本報記者長達3個小時的專訪時,精神矍鑠、思維敏捷。儘管採訪用英文進行,但傅立民大使的中文功底讓記者嘆服,他自豪地説:“實際上,我是你所見到的為數不多的知曉‘韜光養晦’典故的老外。”

談兩岸大勢:創造氛圍讓台北自己想要統一

環球時報:大約10年前,您接受專訪時曾説,美中兩國有良好的“化學反應”。您認為,中美關係最近幾年又有了哪些新的“反應”?

傅立民:首先,我認為美中兩國人民都想好好相處,交流上也很容易。儘管美中有時會發現彼此文化上的差異,但雙方都很坦誠,很容易成為“熟人”。不可爭辯的事實是,中美民間關係呈持續增長趨勢:當前有多達35萬中國留學生在美學習,移民美國的中國人很多,在華工作的美國人數量也不少。

其次,雙方貿易和投資額很大,這對雙方保持良好互動關係至關重要。當然,美中經貿方面當前受到一些影響,因為美國現政府正在推崇“美國優先”及貿易保護主義,對此我並不贊同。

還有一點是,美中在軍事方面的正面互動更加積極。雙方認識到在武裝力量方面增進相互了解至關重要,所以交流更為頻繁,這是件好事。

中美雙方有良好的化學反應,也有緣分,這是好的方面,但在一些問題上仍存有衝突和分歧。比如,美國的盟國日本與中國在釣魚島問題上有爭端。在此問題上,美國試圖幫助日本以期儘早解決該問題。此外,雙方在有關“核平衡問題”上發生新衝突,這包括南韓部署“薩德”的問題。

我想説的是,現在的美中關係比1971年、1972年時更為複雜。在美中邦交正常化之初,雙方關係是“窄帶”而非“寬頻”,那時相對簡單,而現在是全方位的。那時對我來説,知曉美中關係全貌並不是件難事,現在則沒有一個人能單挑全部,反之,每人只能負責其中的一小部分。

環球時報:您最近寫過一篇題為《思考對華戰爭》的文章,談及美國能否避免與中國一戰的核心問題。為什麼您會思考這樣的問題?

傅立民:這牽扯到許多因素。我看到的是間接證據而非真憑實據: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急切地將台灣問題的解決時間設定為2021年,而台灣並未做好這方面的準備。如果一旦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那麼也可能使美中捲入戰爭。

也許許多中國人不同意我的觀點,但如果依照我的做法,我會建議像當年簽署《八一七公報》時一樣,不要告訴台北做什麼,而是創造氛圍讓台北自己決定他們想要統一。我認為那樣的話效果會好得多,台灣問題就會得以和平解決。如果大陸與台灣統一,我不認為美國會對此採取相關行動。

美國並不明白我們已經被台灣政客所操縱,實際上美對臺軍售與美對臺軍事支援毫無關聯,説有關聯只是台灣政客的政治需要。台灣政客極力向北京及台灣民眾展示:台北有美方的軍事支援,他們將美國對臺軍售與軍事支援聯繫起來,這也許是他們的“面子”問題。我相信中國大陸方面能夠洞察和識破台灣政客的伎倆。我對中國未來持樂觀態度。我關注台灣社會多年,發現它非但沒有進步,反而有所退步。反之,在過去的 35年,大陸卻取得長足進步,發生巨大變化。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