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西漢張騫開啟“鑿空之旅”,偉大的絲綢之路自長安逶迤西去,中亞(今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和土庫曼)成為古絲綢之路重要通道。千百年間,東西方文化在中亞傳播、交流與碰撞,迸發出絢麗的文明火花。中華民族與中亞各民族共同傾力澆灌的友誼之樹根深葉茂、蔥郁參天,無數奇聞趣事堙沒在歷史的漫漫長河中,筆者在此擷取一二以共饗。

一、中國第一位女外交家——馮嫽

漢武帝時期,漢朝對匈奴展開大規模軍事反擊,並通過聯姻與西域諸國中實力最強的烏孫國結成抗擊匈奴聯盟。烏孫國位於巴爾喀什湖東南、伊犁河流域,不少學者認為,今天中亞哈薩克民族與烏孫人歷史淵源頗深。西元前101年,漢武帝以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為公主,嫁予烏孫王軍須靡。馮嫽作為解憂公主的侍女,跟隨前往烏孫國。

馮嫽生性聰穎,知書達理,善寫隸書,與解憂公主相互慰勉,立志安居烏孫,不負使命。馮嫽常馳馬牧場,出入氈帳,短短幾年時間,便通曉西域語言文字及風俗習慣。烏孫國右大將喜愛馮嫽多才多藝,求娶為妻,馮嫽欣然同意。自此,漢朝與烏孫友情更深。

漢宣帝時期,烏孫爆發內亂,北山大將烏就屠弒王自立。危急時刻,馮嫽受解憂公主之命,親往烏就屠軍中談判,曉以利害,成功勸服烏就屠接受漢朝賜封,鞏固了漢朝和烏孫的友好關係,立下大功,史稱“馮嫽定局”。漢宣帝知悉後,召馮嫽入朝詳陳事件始末。馮嫽侃侃而談,上至西域諸國山川地理、風俗人情,下至烏孫各派淵源利害,無所不曉。漢宣帝大為讚賞,遂正式任命馮嫽為漢朝使節,持節杖、乘錦車,出使烏孫及西域諸國。

馮嫽憑藉非凡的膽識和才幹贏得西域諸國崇高讚譽,班固所著《漢書》記載,“馮嫽能史書,習事,嘗持漢書為公主使,行賞賜于城郭諸國,敬信之,號曰馮夫人。”中國近代著名歷史學家蔡東藩作詩讚曰:“錦車出塞送迎忙,專對長才屬女郎,讀史漫誇蘇武節,鬚眉巾幗並流芳。”

二、唐太宗的“遠房親戚”——黠戛斯人

西元648年,一支來自西域的朝貢隊伍風塵僕僕地抵達唐都長安。當時,西域番邦經常遣使赴唐朝覲見納貢,這本算不上什麼稀奇事,但這支朝貢隊伍卻有些特殊,自稱黠戛斯酋長的失缽屈阿棧自稱與大唐李氏沾親,這次來長安就是要和唐太宗李世民“認親”!

對於黠戛斯人,中國並不陌生。《史記》中記載的“鬲昆”或“隔昆”就是最早對該族先民的稱呼,漢晉時期稱“堅昆”,隋朝稱“結骨”、“紇骨”,唐代稱“黠戛斯”,居住於今天俄羅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薩彥嶺以北,安加拉河以南地區。據史料記載,西元前99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鐵騎出征匈奴,騎都尉李陵主動請纓,深入敵境,終因寡不敵眾而被俘投降。匈奴單于對英勇善戰的李陵十分器重,嫁女封王,令其管轄當時被匈奴征服的堅昆一帶地區。李陵與其部下在匈奴生活了二十餘年,其間繁衍子嗣。自此,赤髮綠瞳的堅昆人中出現了黑髮黑瞳人,自稱“都尉苗裔”。

李陵是隴西成紀(今甘肅靜寧)人,西漢名將李廣之孫,而唐朝皇帝先祖也出自隴西成紀,亦自稱李廣之後。於是,唐太宗熱情款待了黠戛斯酋長一行,接受其歸屬請求,下令在黠戛斯轄地設立堅昆都督府,賜封黠戛斯酋長為左屯衛大將軍、堅昆都督。唐中宗曾評價黠戛斯,“爾國與我同宗,非它蕃比。”黠戛斯一直同唐朝保持友好關係,是唐朝最為信任的蕃邦,多次參與唐朝對突厥的軍事行動。

黠戛斯人後逐漸向西南天山地區遷徙,並與突厥、蒙古等部落融合,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吉爾吉斯民族。中國新疆境內的柯爾克孜族與中亞吉爾吉斯族同宗同源。

三、“白駝東遷”的神話——撒拉族人

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有一個很特別的成員——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人數超過11萬,他們使用的薩拉語只有語言沒有文字,但神奇的是,撒拉語與土庫曼、土耳其等多國語言相通。遠在四千余公里之外的土庫曼民眾親切地將撒拉族稱為“中國土庫曼人”。

撒拉族傳統民歌唱道:“積石山高著李家山大,滾滾黃河像鏡子把美景照下,馱經(古蘭經)的駱駝走的遠,撒洛爾(即撒拉族)在街子上安了家。”撒拉族老人們説,原住在土庫曼撒拉克的阿合莽和尕勒莽兄弟因不堪忍受部落貴族的譭謗和排擠,帶著手抄本《古蘭經》和家鄉的清水,以一峰白色駱駝馱運,一路向東尋找樂土。他們翻過天山,渡過黃河,歷經艱險,到達中國青海,可是撒拉族的先民們在黑夜里弄丟了家鄉的白駱駝。第二天,沮喪的他們在一個叫“街子”的地方發現了一眼清泉,泉水甘甜純凈,與故鄉的味道一樣,而走失的白駱駝也已化為白石臥在泉水之中。於是,他們便在這裡定居下來,給這眼清泉起名為“駱駝泉”。今天,駱駝泉仍然澄澈清亮、汩汩流淌,見證了撒拉族800多年前從故國跋山涉水來到循化定居的傳奇歷史。

近年來,青海循化的撒拉族人每年都派人到土庫曼“探親”,雙方人員往來和文化交流從未間斷。

四、昭武九姓——西域神奇古國

隋唐時期,中亞有九個古老的國家,即“昭武九姓”國,包括康、石、曹、米、安、史、何等,這些古國大多位於今天的烏茲別克境內,地處絲綢之路要津,其居民以善於經商而聞名。唐中葉平定西突厥後,九國便臣服於唐朝,開始與中原文明交流融合,九國移居中原民眾多以國為姓,成為中國一些姓氏的起源。

康國為昭武九國之首,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大國,在今烏茲別克名城撒馬爾罕附近。唐朝時期盛行的“乞寒節”便源於康國。唐武德十年,康國使者首次入朝,獻獅子、金桃、銀桃和胡旋女等。康國高僧康僧會曾赴中原弘傳佛法,廣結善緣,傳説還與修建上海龍華寺頗具淵源。

石國位居昭武九國第二,在今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幹附近。唐高宗永徽年間自願歸附唐朝,並將西域歌舞傳入中原,對唐朝歌舞影響很大。張騫、法顯、玄奘均到訪過石國。

曹國位於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北方和東北方。《北史》、《隋書》中都曾對曹國有所記載。唐朝皇宮中的琵琶高手多為曹國人,白居易《琵琶行》序中琵琶女自言“嘗學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之“曹”便指曹國人。

米國位於今烏茲別克撒馬爾罕西南。南宋鄧名世在《古今姓氏書辨證》中記載,“米,西域米國人,入中國者,因以為姓。”米國人在唐中葉以後便大量進入中原並逐漸漢化,成為中國“米”姓家族的祖先。

安國在今烏茲別克名城布哈拉附近,據史料記載,安國曾向唐朝進獻名馬(傳説是汗血寶馬)。史國是康國支系,建都於今烏茲別克沙赫裏薩布茲,1336年,這裡誕生了中亞傑出的統治者和軍事首領——帖木兒。

回顧往昔,中華民族與中亞各民族曾攜手創造古絲綢之路的盛世繁華。展望未來,中國與中亞國家必將書寫“一帶一路”建設歷史新篇章,實現共用和平、共同發展的夢想。(作者:鐘四遠 國際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