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理論研討會舉行

發佈時間:2022-07-19 08:32:23  |  來源:大眾報業·齊魯壹點  |  作者:杜亞慧 於民星 黃壽賡 都亞男 張玉岩  |  責任編輯:趙超
分享到:

群賢畢至,勝友如雲。7月18日下午,2021“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理論研討會在濟南舉行。研討會上,來自北京、武漢、廈門,以及濟南本地的多位傳媒業界、學界的專家學者,圍繞“中國故事與人類文明新形態建構”主題展開了深入討論,分享各自的真知灼見,碰撞思想火花。

講什麼樣的故事?

“故事不是講給我們自己聽的”

偉大時代孕育偉大故事,精彩中國需要精彩講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才能讓世界認識發展變化的中國,了解中國對世界的責任和擔當。

那麼,什麼樣的故事才是真正吸引人的?與會專家學者給出了自己的思考。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教授在作主題演講時説,人是故事的主角,是中外文化交流傳播的主體。展示和塑造好當代中國人的氣質、形象、品位和精神風味,特別是中國人吃苦耐勞、堅韌奮鬥、孝老愛親、中國人與其他國家人民的真誠交往、坦誠相待,這樣的故事要講好。

中國新聞史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王潤澤教授則認為,最關鍵的是如何把我們的價值觀放在裏面。“我們講好中國故事,不能只講給我們中國人聽,還要講給外國人聽,一定要用外國人能夠聽懂的方式。”王潤澤表示,“講好中國故事”有很多成功個案給我們反思,“我們想講的地方人家不聽,我們覺得無心插柳的地方人家又覺得很好”,比如李子柒現象、雲南大象遷徙,等等。這些都讓我們反思,應當從實踐中尋找那些真真正正的“小鑰匙”,“四兩撥千斤”地講好中國故事。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副總編輯楊新華對此表示贊同。他提到講好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的受眾面向問題。楊新華説,“講好中國故事”命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國際傳播,其受眾對象主要是海外,但我們對於海外受眾的了解有限。因此,“講好中國故事”要解決入鄉隨俗的問題,首先要對各國各地的“俗”有更多的研究、了解,讓故事能夠在不同的地域聽得懂、傳得開。為此,可以從不同語言的國家、不同宗教文化區域、不同的社交平臺、不同年齡層次、不同興趣愛好等多個維度進行傳播,“也就是到什麼山唱什麼歌。”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要從話語和敘事的核心區域取得突破

針對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各位專家學者也從技術、渠道、話語、敘事等不同角度給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見。

張明新教授認為,講好中國故事,要立足中國實踐,創新我們的話語和概念,通過話語範疇,通過合適的表達形式形成我們的敘事體系,這種敘事體系組織化、結構化之後,進而形成一套中國的話語體系。“尤其對在高校工作的同志們來説,要聚焦對外傳播面臨的新的形勢和任務加強研究和學習,做出我們自己的工作,貢獻學術界的智慧和方案。”

齊魯晚報 齊魯壹點總編輯廖魯川從媒體實踐的角度分享了“如何講好中國故事”的思考與做法。廖魯川表示,媒體要講好中國故事,首先要適應移動網際網路傳播的新變化。當前的移動網際網路傳播新形勢使得內外宣已經沒有屏障,這就要求媒體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大水漫灌”,而應該採用“細雨潤物”的方式,強調無故事不新聞。

在講故事時,要用文化搭橋,先易後難,先簡後繁,而不是一開始就要強調我們的價值觀如何。“要從大家都能夠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比如美食、美景、人情、人性,作為山東的媒體,應該以齊魯優秀文化、特色文化傳播為重點,講好人的故事,講好景、講好品,講出內涵,講出煙火氣。”廖魯川説,在傳播形式上,要以視頻為主要形式,來構建內容和産品體系,視頻比文字更直觀、更形象,更容易讓故事具有渲染力。

楊新華從問題導向上分析,在“講好中國故事”的過程中,依然面臨語言、渠道、話語、敘事等很多問題。從話語和敘事的角度,要給國際社會讀懂中國故事提供便利,從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來切入導向,能夠破解一些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概念。“有些概念我們從小都非常熟悉,但是讓國際社會理解需要跨越文明的大山。”楊新華説,講好中國故事繞不開這些核心區域,要從話語和敘事的核心區域取得突破,從文明形態的維度打開對外交往的新空間。

警惕演算法時代的故事講述

培養適應文明新形態的時代新人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陳昌鳳教授從技術角度出發,關注了演算法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話題。陳昌鳳分析,演算法通過數據重構了人類想像生活,在講故事的領域裏,有很多例子證明,演算法改變了我們的故事模式,人類講故事的能力也越來越依賴人工智慧。但是,陳昌鳳提示,要警惕演算法帶來的很多問題,“有兩點值得特別注意,一個是關於演算法的偏向,一個是關於創新的悖論。”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金淩志則提到,我們要“做好自己的事情”。他認為,我們國家在人工智慧、區塊鏈等高端技術領域有很多需要提升的空間,我們要重視解決“卡脖子”問題,把科技實力提升上來,以硬實力創造講好中國故事的環境。

“前不久在北京舉行的冬奧會,是一場‘冰雪時尚’的盛宴。”廈門理工學院副校長、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導師趙振祥教授分享了自己關於“時尚傳播”的見解。他説,這場時尚冰雪運動賽事,很多我們中國的文化元素都體現其中,並被世界廣大的冰雪運動愛好者所體驗、所接受,中國的形象也通過西方社交媒體擊穿了西方傳統媒體營造的‘灰黑濾鏡’,正在為廣大西方民眾所重新認知。

為此,趙振祥提出搭建“三無”平臺:一是“無國界平臺”,像奧運會是無國界的,這種交流有效果,冬奧會的傳播對此已有印證;二是“無國界議題”,比如科技創新、志願者文化、低碳等大家共同在講的話題;三是“無國界傳播”,充分利用自媒體優勢,打破西方的傳統媒體營造的資訊鐵幕。

齊魯理工學院副校長張庚靈結合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提出要培養能夠更好地理解、領悟、應用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成果、能夠真正地適應新的文明的新形態、能夠在新的文明形態下更好地發揮自己作用的時代新人。“以我們為例,要挖掘齊魯文化的優質教育資源,通過汲取齊魯文化的精髓,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張庚靈説。

中國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