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 文章

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實踐與成果展裏的COP15種子墻。本報記者周夢爽攝/光明圖片

近年來,海南海口通過生態整治、生境營造等措施保留城市濱海沙地生境,為蜂虎提供了良好的棲息繁衍空間。圖為栗喉蜂虎在五源河下游蜂虎保護小區的樹枝上“歇腳”。王長軍攝/光明圖片

COP15主會場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本報記者任維東攝/光明圖片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物多樣性使地球充滿生機,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助於維護地球家園,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

在昆明舉行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上,中國再度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理念與行動、智慧與方案。

起而行之 為生物多樣性治理提供中國力量

四年時間,新疆姑娘初雯雯利用網際網路“召喚”了100多萬名小夥伴,合力將面臨滅絕危險的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蒙新河狸的數量提升了20%……在COP15上,初雯雯的故事得到了眾多關注,她本人也以阿勒泰地區自然保護協會代表的身份參加了大會。

在中國境內,生活在阿勒泰地區的蒙新河狸一度因棲息地銳減而面臨生存危險。這種小生靈善於建築水壩,能夠改善所在地環境,引來水鳥、熊、昆蟲等大量生物,因而對於提升所在地生物多樣性水準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2017年,生活在新疆、從小致力於生態環境保護的初雯雯,與小夥伴們一起發起了“河狸食堂”公益項目,呼籲人們為河狸棲息地捐種灌木柳。他們利用短視頻等形式在網際網路上成功引起了海量關注,小夥伴越聚越多,不少年輕人都知道,原來省下買可樂、炸雞的錢,就能給蒙新河狸的家“添磚加瓦”。“我們很幸運生活在一個青年人能夠施展志向、國家又大力支援自然保護的偉大時代,這份和諧才是世界應該有的樣子。”初雯雯表示。

“中國是全球物種豐富度排名在前五的國家,是全球人口第一大國,是40多年來成長最迅速的經濟體,平衡發展和保護的工作非常艱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聞丞對記者説,“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尤其是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以來,我們用實際行動向世界交付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可以作為全球在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借鑒。”

這幾年,聞丞奔走在生態環境保護的最前線。由他所在團隊主導參與的“北京大學校園自然保護小區”等項目最近被評為“生物多樣性100+全球典型案例”。他們還持續參與中國多個世界自然遺産申報項目和相關保護管理工作,通過世界遺産這扇窗口向全球介紹中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的經驗。未來,他們還將在雲南等地試點通過提升物種多樣性增強生態系統碳存儲能力,爭取在國家已有綠色迴圈經濟領域大佈局下,提供一些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補充。

“現在是該行動的時候了!未來幾十年間,能否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基礎上協調解決人與自然的關係、調整經濟發展模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際治理體系,既決定著人類能否真正實現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預定目標,也決定著地球生命共同體能否存續並持續繁榮。”聞丞表示。

凝聚合力 為可持續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前不久發佈的《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顯示,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大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資金,為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重要保障。2017年至2018年,連續兩年安排超過2600億元資金投入到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是2008年投入的6倍。同時,利用財稅激勵措施,積極調動民間資本投入生物多樣性保護。

“中國政府的這些新舉措將為在相關領域工作的企業家們提供更多動力。我們將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推動生態保護,繼續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貢獻中國方案。”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孫莉莉説。

過去10年,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支援了超過800家環保公益組織和個人在全國各地的工作,投入超過11億元,其中有8億元用於支援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相關領域的保護工作,帶動了超過6億公眾的廣泛參與。在孫莉莉看來,隨著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進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亟須探尋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未來10年,我們將攜手會員、捐贈方、合作夥伴等各方力量,投入更多資金,帶動更多公眾參與到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中。”

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高級項目官員馬晨玥也認為,任何一個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任何一個生態多樣性治理項目,都不僅僅是某個國家、機構或特定群體的責任,應發動更廣泛的社會力量、國際力量參與進來。

多年來,國際愛護動物基金會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海關總署緝私局等在野生動物保護和救助、棲息地保護、打擊預防野生動物犯罪和公共宣傳等領域開展了廣泛和深入的合作。例如,在緩解雲南地區的人象衝突、保護亞洲象種群等工作中,基金會與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合作開展“中國亞洲象及棲息地保護項目”,幫助居民開展養蜂、生態友好的替代種植等活動,在讓居民提升技能和收入的同時,減少在周圍森林中的活動,從而降低人象衝突風險。

“在COP15成功召開後,中國提出的一系列新舉措、新行動、新理念,必將進一步在全球凝聚起廣泛合力,為2020年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注入強大動能。”馬晨玥滿懷信心地表示。

(本報昆明10月13日電 本報記者 李曾骙 周夢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