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青華鄉山川秀美、樹木蔥郁、物産豐饒,美麗的瀾滄江支流黑惠江在崇山峻嶺間一路穿行。黑惠江畔的“大理巍山青華綠孔雀省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唯一以保護綠孔雀為單一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二三十年前,這裡曾經綠孔雀成群,翎毛遍地。2006年以後,這個曾經的綠孔雀的家園,就再也沒有出現過綠孔雀的身影。“大理巍山青華綠孔雀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成立以來,保護力度越來越大,保護區又恢復了適合綠孔雀生存的自然環境,人們熱切盼望著孔雀再度歸來。
打獵者化身守護人
巍山青華綠孔雀省級自然保護區佔地面積1000公頃,海拔1240米—2010.2米,隸屬青華鄉漾江、中窯、銀廠、西窯4個村委會轄區內。位於保護區邊緣的苗興村是一個有著35戶128人的苗族聚居村落,這裡過去叫左家墳村,祖祖輩輩都有著狩獵的傳統風俗。49歲的專職管護員羅文家就出生在這裡,他自幼就喜歡跟著父親進山打獵。
“二三十年前我也打過黑錦長尾雉,10年前國家出臺不準私藏槍支的政策後,我就把獵槍上交了,弓弩也挂起來了,不再打獵了。”羅文家説。隨著國家對野生動物保護力度的增強,羅文家主動放棄弓弩,成為了一名天然林保護工程管護員。2018年,羅文家帶領全村村民把養在家裏的環頸雉、畫眉、白腹錦雞等多種鳥類的“油子”全都放生了,投奔到青華省級綠孔雀保護自然保護區管護局,成為一名專職管護員,每個月有1800元的工資。
談到打獵的收入時,羅文家説:“十天打獵九天空,一天打到背不動。”打獵的收入並不固定,放下弓弩開始種植養畜業後,他家裏收入一年四五萬,加上管護員的工資,一年可以掙7萬多。“成為管護員後,有了固定的收入。如今我的兩個孩子一個大學畢業、一個高中畢業,日子比從前好過多了!”
看到羅文家兩隻手掌的掌心黑漆漆的,就知道他下班後就回去敲核桃了。當地人都説,手越黑越有錢。他家的核桃每年可收成一噸左右,還種了水晶豌豆、包谷、苦蕎、大麥、燕麥等,養了豬和雞,生活充實而快樂。
在管護局的大力宣傳下,保護區內上至老人、下至孩童,都知道要保護野生動物。在眾人的努力下,青華鄉成為一個生態環境好、人民富足的小鄉鎮。
紅外線影像記錄動物活蹤跡
保護區內布設了50台紅外線相機進行監測,利用野生動物活動時觸發紅外線相機拍攝照片、視頻的原理,定期回收數據,由專業人員進行分析,確定野生動物物種及種群數量。根據不同海拔梯度和生境,保護區建立了15條野生動物固定監測樣線,通過樣線觀察野生動物實體和活動痕跡、聆聽鳥類鳴聲等方式觀察記錄野生動物。
“我們根據地勢來判斷一片地區是鳥類經常出沒還是獸類經常出沒,獸類一般會走寬闊的地方。紅外線相機擺放位置的高度,一般與動物的肩部一樣高。布設好相機後,紅燈一閃就離開。我們現在走過的這條路,是獸類必經的徑道,一個月可拍攝到三四十種小動物。這臺相機是10多天前剛換的新卡,我們每個月會把儲存卡取回去導一次影像。”保護區科研所所長楊家偉介紹説。
按照保護區的統一安排,每名巡護人員每月巡山18~25天,每人固定走一條監測樣線,每天巡山2小時以上,並將發現的動物糞便、羽毛、足跡拍照上傳到監測系統。每週一至週五,7名巡護員同時巡護,避免重復調查。每名巡護員每個月走8次樣線,科研監測員每月月底對56次巡護中記錄到的野生動物資料進行一次整理匯總。
“我們在整個保護區內都設置了紅外線相機,這種相機可以防水、拍視頻、拍照片,一般可以拍攝一分鐘的視頻,但我們一般都取用30秒視頻,每個相機上都有編號,拍攝的照片、視頻上也顯示有時間。管護人員每天都要來巡山,查看相機內是否拍到野生動物。”作媽村管護站科研監測員李興權説。
“我們還會根據動物的糞便、季節性來區分動物活動範圍,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個位置,小地名叫作‘下荒地’。布設在這裡的是13號紅外線相機,黑頸長尾雉常常在這個區域出現。因為這個地方它的天敵少,又是針葉林和闊葉林混交林,地上昆蟲和果子都可以成為它們的食物。”保護區內的作媽村巡護隊隊長黎榮程説,如果他們巡山時遇見陌生的鳥類,當場打電話向科研監測員描述鳥怎麼叫的、長什麼樣,科研監測員會立馬拿著相機趕過來拍攝。
2019年的四五月間,村民發現了正在孵化的9枚黑頸長尾雉鳥蛋。管護站科研監測員在鳥巢附近搭棚子隱藏起來,觀察鳥蛋的孵化過程。“兩台紅外線照相機夜間拍攝,我倆則利用老鳥離巢覓食的時間用錄影機拍攝。一天上午,老鳥離巢覓食後,我們聽見鳥巢上方的岩壁上有響動,細觀察,發現一條正在伺機偷食鳥蛋的蛇。第二天,我們帶來了捕蛇工具,趁老鳥離巢時把蛇從岩壁上夾了下來。我們一直盯守了近20天,一直到孵化出6隻小黑頸長尾雉,被老鳥帶著飛走了。”李興權説。
這裡曾經滿山見到綠孔雀
“十冬臘月,村民種在地裏的豌豆成熟時,綠孔雀就成群結隊地來偷食。一隻綠孔雀在田邊放哨,一群綠孔雀在地裏偷食。一旦發現有人過來,放哨的綠孔雀一聲鳴叫,一群綠孔雀應聲而起,順著山坡滑翔而下。待來人走開後,綠孔雀又慢慢地走上坡來。”黎榮程今年50歲了,在他小時候的記憶中,總是能見到成群結隊的綠孔雀。
“我十二三歲的時候,每天在山上放牛放羊,走到黃家墳附近(保護區核心區),常常見到大孔雀領著小孔雀,悠然自得地走在林間小道上。有時候天不亮出門,綠孔雀黑壓壓的一大群擋在路上,天亮明瞭才慢慢地走開。”黎榮程説。
在保護區老百姓的印象中,綠孔雀體積大,進食多,以茅草築成長形的巢穴,晚上蹲在大樹上過夜。二三十年前,成群的綠孔雀在村前屋後頻繁出沒,總是能在山坡上撿到綠孔雀的長翎毛,家家戶戶都插著孔雀翎毛做裝飾。近些年來,隨著氣候的變化、人為活動等因素的影響,導致綠孔雀食物短缺,生存環境受到破壞。2006年以後,已經沒有再見到綠孔雀的蹤影。
作媽村管護站站長字紅軍説,這幾年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他們在巡護的過程中,常常發現一些過去沒有見過的新物種。有一天的雨後,他騎著摩托下漾江,在路邊看到了一隻已絕跡多年的紅螺疣螈,一個急剎車停下來,差點兒被緊跟在身後的同事追尾。他們用袋子把那只紅螺疣螈裝起來,帶到水邊,又在水草中翻出來了兩隻,非常激動。“我們一直做培訓,認識各種野生動物,學習野生動物保護法、保護條例、新的森林保護法等,像常見的動物我們基本上看到了就可以認出來是什麼動物,鳥類聽聲音就知道是什麼鳥了。”
自2016年管護局成立以來,保護區從未發生森林火災。在保護區衛星遙感監測人類活動方面,自2016年建立基準數據庫至今,無新增人類活動點。截至2020年8月,管護局共監測到鳥類159種、獸類18種,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種(林麝、黑頸長尾雉),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1種(白腹錦雞、白鷴、紅隼、灰頭鸚鵡、緋胸鸚鵡等)。2020年發現新記錄物種2個。
1996年,由大理州環境科學研究所、巍山縣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聯合邀請有關專家對保護區進行了考察,當時記錄到綠孔雀有20多只;2000年,野生動物攝影師奚志農在保護區內一個叫段家的地方拍攝到了綠孔雀成群到農地覓食的影像資料。近年來,相關部門分別於2010年、2016年、2018年,先後通過訪問調查法、紅外相機調查法、樣線調查法、繁殖期綠孔雀鳴聲錄音回放調查法等多種調查方法相結合,對保護區及周邊地區的綠孔雀種群和棲息地情況開展了全面系統的調查,調查後雖未發現綠孔雀及其活動痕跡,但棲息地調查結果表明,保護區仍然具備綠孔雀生存繁衍的適宜生境。
“保護區森林植被為針闊混交林原生樹種和次生林,非常適合雉類生長。保護區已經恢復到綠孔雀理想的生存環境,我們熱切地盼望著孔雀歸來!”巍山青華綠孔雀省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管護人員深情呼喚。
文︱秦蒙琳 周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