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美,美在大理;大理美,因為有洱海。”洱海是大理的母親湖,是大理生態環境的直觀映照。
習近平總書記也牽掛著洱海。2015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洱海邊的灣橋鎮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態保護情況,走上木棧道,湖水盪漾,蒼山雲繞,他同當地幹部合影后説:“立此存照,過幾年再來,希望水更乾淨清澈。”他叮囑當地幹部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韆鞦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近年來,由於周邊人口增長,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旅遊業快速發展,洱海流域産生的生活污水、垃圾和農業污染控制難度逐年加大。洱海曾經于1996年與2003年爆發了兩次大規模的藍藻,導致水質急劇惡化,透明度不足1米,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活。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和多次重要指示批示,為大理的發展指明瞭前進方向、賦予了重大使命、提供了根本遵循。2016年12月,按照雲南省、大理州黨委政府關於堅決打贏洱海保護治理攻堅戰的決策部署,大理以“我不上誰上、我不幹誰幹、我不護誰護”的堅定信心和拼搏精神,持續深入實施洱海保護治理搶救模式“七大行動”。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親臨雲南考察,在重要講話中多次提到大理、講到洱海,充分肯定洱海保護治理成效,作出了“希望你們守住守好洱海”的諄諄教導,為大理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政治動力、精神動力和發展動力。2020年全年洱海全湖水質實現7個月II類,未發生規模化藍藻水華,主要指標趨穩向好。
最近幾年,洱海一度難覓蹤跡、被譽為“水質試金石”的海菜花又回來了,一度風靡網路。如今,洱海的水更清了,百姓的日子更紅火了,遊客的笑臉更舒展了,連片的海菜花隨波盪漾、燦若繁星,無聲講述著關於洱海生態文明的故事。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低碳迴圈發展,不僅可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動實現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今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力指導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全國各地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紛紛轉型綠色發展、謀劃長遠大計。
洱海生態保護治理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為更好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展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和負責任大國形象、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取得的成就,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召開之際,“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下稱“洱海論壇”)即將召開。
洱海論壇是COP15大會重大主場外交的配套活動,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國際傳播領域的平臺,也是全球關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的有識之士交流觀點、碰撞智慧、凝聚力量的盛會。
當前,世界經濟低迷,發展鴻溝日益突出,地區衝突頻繁發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淩行徑明顯上升,生物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病等全球性挑戰此起彼伏,我們更需要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加強國際交流合作,也要求我們在世界眼光與人類視野基礎上更進一步向未來看。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的共同責任,這也是順應世界歷史發展趨勢、應對全球性問題的必由之路和必然要求。
中國將生態文明融入到主場外交進程中,洱海論壇與COP15大會期間舉辦的生態文明建設論壇形成呼應,向世界展示共建美麗地球的中國理念與方案,彰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國際擔當,為全球環境治理貢獻中國力量,也向世界介紹美麗雲南、美麗大理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做出的努力。
“洱海無弦萬古琴”,期待洱海畔這場生態文明建盛會美妙的“琴音”。
文︱《中國報道》記者 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