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洱海海西生態廊道沿線,星星點點的海菜花在湖面成片開放。市民和遊客紛紛將拍攝到的海菜花圖片發送到朋友圈,成為大家爭相轉發的“爆款”美圖。

海菜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瀕危水生植物,對水質污染很敏感,一旦水質受到污染就不能生長,花期通常在5—10月之間,主要分佈在雲南、貴州、廣西和海南一線水質好的自然湖泊裏,它還能吸附泥沙及水中的氮、磷等物質,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

水清則花盛,水污則花敗。曾經,大理洱海水質經歷了從貧營養湖泊向中營養湖泊再到富營養湖泊的演變,海菜花在洱海一度難覓蹤跡。如今,被稱為水質風向標的“環保菜”海菜花在洱海裏再度盛開。

自然繁殖的海菜花

去年9月17日,記者隨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曹特博士、上海交通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欣澤兩位環保專家到海西生態廊道洱海沿岸實地踏勘,但見一朵朵海菜花花瓣潔白如玉,花蕊鵝黃,疏密有致,在清澈的湖水中隨波盪漾。遠遠望去,猶如天上的點點繁星,成百上千,美不勝收。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洱海和滇池曾經也有大面積海菜花,後來因為水體污染和人為破壞等因素,海菜花逐漸消失了,其他水生植物也大面積衰退。特別是2006—2009年間,洱海全湖已基本上看不到海菜花的蹤影。洱海保護‘七大行動’實施以來,洱海水生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隨著湖濱帶生態的恢復,水生植物的生長條件越來越好,除了海菜花,其他水生植物也在生長,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曹特説,“2017年以前,洱海沿岸擴張,從村子裏流出來了很多污水,經過一系列關停,修建生態廊道,把生態空間空了出來,從前的施肥農田變成了如今的凈化場地,過去通過地面漫流進洱海的污水再也流不進來了,從前在洱海深處零零星星的海菜花,也開始從岸邊生長。” 

“2018年,我們在洱濱路、小普陀、桃源碼頭等洱海北部和南部的5個地方種植了2萬株海菜花,除了小普陀片區一株也沒有成活外,其他地方的成活率已經達到了90%。這些成活海菜花的種子,漂到適合生長的環境,就會在那裏成倍增長。我們今天看到的海西生態廊道沿線的海菜花,大部分是自然繁殖的。從洱濱村到馬久邑一線,都有分佈,桃源碼頭成片分佈最多。”曹特説。

從2009年到2016年,都很難在洱海發現海菜花。最近幾年,海菜花在洱海很多地方又出現了。“這是一個好事情,它表徵洱海近岸水體的水質和水生態系統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海菜花在洱海水面開出一簇簇的白色花朵,花期比較長,從4月開始零星開放,一直持續到11月,其中6月至9月為盛花期。它本身就非常漂亮和純潔,所以很容易被大家看到和喜歡。近幾年洱海湖面下其他水生植物也逐步恢復,長勢良好,只是大家一般不注意水下的植物而已。”曹特表示。

洱海水質越來越好

從水生植物情況看,“七大行動”以來洱海近岸水生植物恢復良好,這主要得益於洱海加大力度綜合治理,湖邊客棧規範整治、生態廊道建設和截污控污體系減少了岸上污染物進入洱海,同時這幾年也開展了生態水位調控,這些措施為海菜花恢復創造了良好條件。

“另一方面,這幾年開展了水生植物恢復工程和科學管理,引種了一些海菜花到洱海裏作為種源,我們觀察到它能夠存活和正常生長,後續通過種子擴散在很多地方都長出幼苗並建立種群。當然,洱海治理還要久久為功,海菜花和水生植被都還遠未達到歷史鼎盛時期的規模。我們期待海菜花越來越多,洱海越來越好。”曹特説。

為了保護好洱海流域水環境,持續推進洱海水資源科學調度、水環境整治、水生態修復等工作,大理編制保護治理專項規劃,組建專家諮詢團隊,建成數字洱海監管服務平臺,實現監測數據、專家意見與行政決策深度融合;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綜合治理,洱海保護實現了從“一湖之治”向“流域治理”的轉變,實現了從“人進湖退”到“人退湖進”的轉變;同時,還頒布了《洱海保護管理條例》等11個地方性法規,構建了符合大理實際、較為系統完備的洱海保護法規體系,把洱海流域劃分為一、二、三級保護區依法加強管理。

2020年,洱海國考斷面水質評價為優,環湖生態環境逐步改善,湖區沉水植被面積恢復到34平方公里。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欣澤説:“海菜花恢復,和洱海生態系統有著緊密的聯繫。但是海菜花作為一個指定性的生物,不能夠完全代表洱海的現狀,只有真正穩定、自然生存了,才能説明洱海生態系統真正好起來了。要讓洱海生態系統有很好的改變,海菜花長得更好,還可以做很多工作,包括流域生産生活的轉變,從點滴生活入手,做到人水和諧,保證洱海生態積極恢復。”

文︱秦蒙琳 王玲玲 羅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