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雲南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團隊對外宣佈,發現採自蒼山的甲蟲“活化石”大衛兩棲甲,以及“大理蝎蛉”“南詔蝎蛉”兩個蝎蛉新種。

啟動於2020年7月的“雲南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綜合科學考察”項目,由大理州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立項資助,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負責執行,是繼1981年中英和1984年中美蒼山植物聯合科考以來,針對該區域的首次綜合科考。

本次科考的主要內容為對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自然地理、生物多樣性、社會經濟、保護區威脅因素、保護管理工作等方面進行調查和評價。項目執行至今,已經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而由大理大學農學與生物科學學院博士團隊組成的這支“永不解散”的科考團,“發現”背後的故事更精彩。

觀察庫房裏的標本 偶然發現大衛兩棲甲

“這只大衛兩棲甲標本是大理大學的2013屆本科生實習時在蒼山上採集到的,一直放在庫房裏。今年5月,我陪一個朋友觀察標本時偶然發現了它,是一隻雌性標本。”發現大衛兩棲甲的王吉申博士2020年剛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敏銳的科學直覺和深厚的專業知識讓他獨具“慧眼”。

兩棲甲屬於鞘翅目、肉食亞目甲蟲,全世界已知僅1屬5種,分佈于東亞和北美。我國僅記錄兩種,即大衛兩棲甲和中華兩棲甲。大衛兩棲甲最初由發現大熊貓的大衛神父于1870年在四川寶興採集到,後由法國昆蟲學家盧卡斯于1882年描述和命名。

“兩棲甲出現于恐龍時代,是孑遺物種,其分佈與第四紀冰期密切關聯。橫斷山區南北走向的山脈,為其躲避冰期、向南遷徙創造了條件。”王吉申介紹,長期以來,大衛兩棲甲的已知産地僅為四川西部,本次發現將其分佈範圍向南擴展了近500公里,驗證了大理蒼山與橫斷山脈在動物區繫上的聯繫,對研究青藏高原東緣的冰川活動及地球冰期動物的遷移等,均具有重要科學價值。

“遺憾的是,我們今年重訪當年學生採集到大衛兩棲甲標本的區域時,沒有發現新的個體。我們將繼續在這塊區域進行探尋,期望再次發現大衛兩棲甲。”王吉申説。

經常往蒼山上跑 採到10多只蝎蛉

王吉申的研究興趣為世界長翅目昆蟲系統學和生物地理學,他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就以蝎蛉為主要研究對象。為此,他不僅跑遍國內眾多有蝎蛉分佈的高山溪谷,還到日本、東南亞等國進行調研。全世界有記錄的蝎蛉共有500多種,王吉申已經見過400多種。“2015年,我在蒼山上無意間採到了一隻以前沒有記錄過的蝎蛉標本,以後每年都過來找。去年7月,我入職大理大學後,一直往蒼山上跑,終於採到了10多只。我去年10月將兩種蝎蛉的研究成果整理成論文,今年5月,這一成果發表在紐西蘭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TAXA》上。”王吉申説,他將這兩種昆蟲分別命名為大理蝎蛉和南詔蝎蛉,是為了體現其在世界上的首次發現地為大理。

蝎蛉屬於昆蟲綱、長翅目、蝎蛉科,因其雄性腹部末端膨大上舉,形如蝎尾而得名。蝎蛉的頭部前方延長成喙,咀嚼式口器位於喙的末端,主要以死亡的節肢動物為食,偶爾取食花蜜、水果等。雄性蝎蛉會用節肢動物屍體或唾腺分泌物等作為“禮物”獻給雌性,以爭取交配機會,因此蝎蛉在動物行為學方面有重要研究價值。“蝎蛉對動物死亡個體的感知很敏銳,在法醫昆蟲學上,也用蝎蛉來鑒定刑事案件中受害者的死亡時間。”王吉申説。

安裝紅外自動相機 首次拍到亞洲黑熊

“科考團成員的研究囊括了動物、植物、微生物、景觀生態、生態遙感等方向。本次科考除發現大衛兩棲甲這一蒼山新記錄物種以及大理蝎蛉、南詔蝎蛉兩個昆蟲新種外,還發現了遊隼、高山亢鷲、大理刺螩等其他3種蒼山新記錄動物,以及高山薯蕷、灰毛雞血藤等5種蒼山新記錄植物。”農生學院副院長胡小康博士説:“植物組已收集到杜鵑、報春、龍膽等系列蒼山特有或有重要觀賞價值的植物影像或標本。我們還在蒼山上發現了白腹錦雞、白鷴、黑頸長尾雉等149種鳥類。最典型的是白腹錦雞,這種鳥類是國家二級保護鳥類,經過保護區管理局採取專項保護措施後,其種群數量已經大幅增加,現在基本每次上山都能遇到,最多的時候一天之內遇到了8隻。”

“我們使用樣線法和自動相機法調查獸類,共記錄到20多種獸類。在蒼山上安裝了32台紅外自動相機,拍攝到小熊貓、豹貓、黃喉貂、赤麂、野豬、豪豬、高原兔等10多種動物的影像。”動物組領隊馬馳博士介紹。此外,保護區管理局洱源縣分局通過紅外相機首次在蒼山獲得黑熊的影像資料,科考團幫助他們鑒定所拍攝的黑熊為亞洲黑熊,從而再次證實蒼山存在黑熊這種猛獸。到目前為止,動物組使用樣線和樣點調查法還記錄到140多種鳥類,獲得了黑頸長尾雉、血雉、白鷴等瀕危鳥類的第一手資料。相機、手持GPS、望遠鏡等設備是動物組每次上山“鑽林子”必帶的工具。

“採蘑菇”也是科考內容

科考隊大型真菌組還編印了《蒼山大型真菌圖譜》,收集了303種菌類的影像和分佈地,他們的工作是“採蘑菇”,每次上山科考都要攜帶相機、手持GPS、採菌櫃、標簽、袋子等工具。為了採集到不同時期長出來的蘑菇,同一條線路要“尋覓”很多次。

科考團成員來自雲南、廣西、山東、江西、浙江、新疆、陜西等地,全都是大理大學自己的科研力量,有能力、有情懷,是一支“永不解散”的科考團,他們將為蒼山生物多樣性探索源源不斷地提供第一手資料。

如果你在蒼山上游覽時看到幾個年輕人一連幾個小時蹲在溪谷裏翻石頭,或是舉著放大鏡在草地上“匍匐前進”,千萬不要感到驚訝,因為他們正努力為蒼山發現新物種。

文︱ 秦蒙琳